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张建新:“我们攻克了不少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
//www.workercn.cn2014-07-02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因为我们的CM(重金属污染生态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技术攻克了不少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

  这个消息一出来,热烈的社会反响里肯定少不了怀疑——多少年了,政府投入了多少资金组织了多少专家学者潜心治理,收效不是甚微吗?污染事件不是还时有发生吗?

  但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简称“省地科院”)基础研究组组长张建新谈到这个问题时,底气是不容质疑的。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发明的CM(Composite Materials)技术,目前已列入湖南省耕地重金属污染调查和综合防治总体方案。而这项技术,在他作为负责人的《长株潭有色工业区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生态地球化学技术与示范》课题示范区的运用中,已取得惊人成绩:除Cd(镉)率90%以上、除As(砷)率达到75%以上、除Zn(锌)率亦达到90%以上。

  “在污染最严重的地段,孕育了我们的治理技术,可谓悲欣交集”

  谈起CM技术,56岁且早已功成名就的张建新毫不掩饰地说:“土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是个世界性难题,一直存在着效果不佳、费用高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但我们的技术在攻克这些难题上取得了新突破。”

  张建新说,他组织实施的课题,始于2011年,是他负责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典型工业区重金属污染场地再利用技术与示范》课题之一。“为做好它,我们选择在株洲冶炼厂所在的湘江排污口建立了面积达5公顷的实验示范区。”张建新说,“没想到,这个湘江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地段,却孕育了我们的治理技术。可谓悲欣交集。”

  据介绍,所谓CM技术,其实就是一套对地下水进行地球化学阻隔、地表土壤进行地球化学钝化的方法。张建新说,技术的核心是CM材料,也就是他们发明的国家专利——土壤重金属污染复合岩矿修复材料。该材料由石英砂、石灰石、海泡石、膨润土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我们在示范区修建了地下PRB墙,墙体内填充CM材料,污水排出时需经它净化。同时,在地表土壤中施加CM材料,钝化重金属。”结果表明:PRB墙(可渗透反应墙)在该场地除Cd(镉)率90%以上、除As(砷)率达到75%以上、除Zn(锌)率亦达到90%以上;劣Ⅴ类水经地下PRB过滤可以变为Ⅱ类水;采用垄耕并施加CM材料进行了钝化处理的土地,长出的小白菜的Cd、Pb等元素含量平均降低约40%。

  “不仅效果显著,而且费用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我们的技术不仅效果显著,而且修复费用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课题成员、省地科院总工办主任邢旭东如此介绍,“这体现在CM材料中的石英砂、石灰石等所有组分均为天然存在物,可在污染区附近就地取材;无需对这些原材料进行改性等特殊处理,只要破碎到一定大小的颗粒即可。而且CM材料吸持稳定性好,重金属元素被吸附后,再也不会对土壤、水体等造成二次污染。”

  为了更具说服力,张建新举例补充说,《中国环境报》2012年曾报道湖北省武汉市受污染地块采用固化稳定法、常温解吸和化学氧化联合修复,每亩土地治理费用高达约90万元。“假设采用我们的CM技术,要将污染区的Cd浓度由21×10-6修复至1×10-6,只需约10元/m2,仅为其费用的1%。”

  “CM技术的优势可以说无与伦比。”省地科院院长赵亚辉对张建新的这项发明尤其看好,“它的意义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科学能力,而且因能持续原位处理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等)、安装施工方便、可移植性强,适用范围大,将在水质保护、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潜在着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我最在意的还有历时六年的‘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作为国内知名地质科研专家,张建新的成绩当然不止CM技术。省地科院工会主席胡义萍如数家珍般地介绍,20余年来,张建新作为“省国土资源厅专家库”的专家带领他的基础研究组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8项,他本人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7篇,出版著作2部。另外,其所带班组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除了CM技术,我最在意的还有历时六年的‘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张建新介绍,他们对包括长株潭城市群在内的洞庭湖区,通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总体综合评价等4个二级项目,及农业、城市、湿地、地质环境、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等12个三级专题进行了评价研究。“工作确实艰辛,但我们取得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成果也确实不少。”如,以高精准方法调查实测了区内土壤54种、水33种元素(指标)的含量,获取了100万余个测试数据,编制了区域性基础和应用图件1000余张,建立了系列基准值,为资源环境领域相关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等等;特别是就资源科学利用、重金属污染提出的系列建议、规划被政府采纳,如株洲市将重度污染区的农用地调整为建设和其他用地,就确保了土地生态安全。

  “他的洞庭湖区调查可以说,为构建环洞庭湖经济圈、湘江打造东方莱茵河、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湖南农业现代化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地学依据,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省国土资源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易学成更是高度点赞。

  “只有这样,我们这代人的经验才会真正传下去”

  作为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基础学科第一带头人,张建新不但自己科研成绩突出,还一直关心科研团队建设和团队成员的成长。20多年来,他在单位基层带领一个又一个的团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人,其中硕士4名、博士研究生2名、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2名。

  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对团队成员的选题、设计、成果报告或论文,张建新尽可能做到手把手教。他说:“只有这样,我们这代人的经验才会真正传下去。”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团队的创新精神、实干作风薪火相传,骨干人才如雨后新笋。1969年出生的青年科技人员邢旭东,就是在他的培养下,从一名工程师,一步步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老师的成就很多,但在我看来,最大的成就还是培养了我们这些接班人。作为他的学生,我们谁都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有辱师门啊!”邢旭东风趣地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