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符兴斌:让国产软件“硬”起来(图)
//www.workercn.cn2014-08-26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符兴斌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座老式的大楼里,“履行国家使命,保障信息安全”——两行鲜红的大字提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35岁的符兴斌就在这里工作。他胖胖的,戴着眼镜,穿着软底鞋——这个“IT男”打扮的年轻人,是一项名为“安全可靠软硬件联合攻关与应用推广重大科技项目”的领军人。

  符兴斌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软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软”)的副总经理。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信息安全战中,努力构筑起一道保障我国国家信息安全的坚固屏障。

  上大学时,符兴斌以为计算机世界由微软、英特尔等外国公司主宰理所应当。拐点始于大学毕业那一年,符兴斌从一本内部杂志上看到,中软自主开发的软件“很牛”。他在心里感叹:“中软有人才啊!中国的计算机技术早晚能挺直自己的腰板。”

  从此,在他的脑子里,不再只有微软、英特尔。面对国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壁垒和封锁,他的目标是:让中软成为国产软件中的顶梁柱。

  推动符兴斌不断在未知世界里探索的,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是“敢于说不”的创新思维。

  2009年,他的团队来到秦山核电站调研。当时,秦山核电站电缆敷设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采用的是一套国外公司开发的系统。购买这套系统花了大价钱不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还需要把国外专家请过来。“(国外专家)个个神气得很,摆架子,不教核心技术。花着大把的钱,还得看别人的脸色。”符兴斌说。

  中国人自己能否独当一面?难题摆在了符兴斌面前。

  不过,当他和团队面对国外这套系统时,“不禁傻了眼”。符兴斌感叹:“工艺流程之复杂、系统设计之精密,的确让人佩服。”

  “受了刺激”的符兴斌决定“冲一把试试”,他们和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组成联合攻关团队。21个人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经过9个月的冲刺,通读、翻译大量英文技术资料,无休止地编程、测试,团队终于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

  攻关团队主持开发的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电缆敷设设计系统,使我国摆脱了核电站电缆敷设设计软件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已经在4个核电站的8个机组的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

  中国自主研制的核电软件系统替代了国外的系统,那家公司坐不住了,特意来商讨以低于之前的价格把系统卖给中国,“很可惜,这回他们得到的是‘摇头’。那一刻,我才感觉到中软终于‘硬’了一把”。符兴斌兴奋地说:“这套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申请了国家专利,运行至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近年来,世界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各种有形、无形的信息战不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决心扛起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国产软硬件的大旗,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安全修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自2011年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和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推广工作,组织了30多家基础软硬件厂商、集成商、测试机构、科研机构,成立了“安全可靠软硬件联合技术攻关基地”,开展了联合技术攻关。

  符兴斌和团队负责攻关基地的技术组织管理,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果:创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方式;推动了基础软硬件产品的完善与适配;开展6项关键技术攻关,填补了自主技术体系空白;他们进行的集成优化应用系统,提升整体性能5倍以上。

  现有国产基础软硬件单品能力普遍不足,采用国产CPU的计算机加载应用系统后,最长的登录时间有500多秒,“你开了机,上趟厕所回来,它还在那闪呢”。经过综合集成、系统优化,符兴斌把这个反应时效从“上厕所时间”、“一根烟时间”,优化到现在的两秒钟,信息处理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经过3年多的努力,符兴斌和他的团队采用综合集成的技术手段,使安全可靠应用系统实现了从“基本不能用”到“基本可用”的飞跃。

  信息领域瞬息万变,符兴斌告诉记者,推动他们不断向前的,一直是这样一句话:一步步走,一点点干;今天不行,还有明天,总有走出来的那一天。(崔丽 董新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