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致敬!国家工程师》系列报道之八:钻入深海
//www.workercn.cn2014-10-08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中集来福士交付的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PIONEER在挪威北海作业。

  45分贝的噪声标准

  现在的中集海工,在烟台、上海及瑞典设有研究院和研发中心,研究人员900余人,平均年龄31岁。

  “有些人刚毕业就能参加几亿美元项目的设计并逐步扛起重担,而在一般科研院所,参加工作十多年,很可能仍然在做辅助性工作。”滕瑶说。

  现在,他们正在为挪威船东同时建造2座全球最先进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并将于2015年开始交付。

  2013年初,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控股公司,这意味着2座巨大装备可以真正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这种造价近7亿美元的平台,作业水深可达3658米,钻井深度15250米,可变荷载达到1万吨,均为目前国内之最、全球前列,可适应除挪威北海外的所有作业环境。

  2013年,这家企业还向巴西交付了2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目前拥有80%知识产权的2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维京龙”号,正在现场建造。

  滕瑶说,中集来福士目前正在建造的一些平台,可以完全适应南海海况,“希望我们的平台能早日为南海服务。”

  而杨忠华急需更专业的同事配合自己的工作。

  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了解海工平台健康、安全和环保的工程师,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人才稀缺,却是欧美国家船东非常在意的。

  再比如海上钻井平台生活区,在挪威北海噪音不得超过45分贝。中国目前的标准是60到65分贝,而日常生活中的噪音是55到60分贝。

  打个比方,挪威人的要求相当于,“夜晚,小区里非常安静,一根针掉到地板上,可以清晰地听见声音。”

  仅是控制噪音,就涉及多个专业:结构强度、结构模态、舾装、减振降噪材料、内装、通风、振动源的识别和隔离等。

  “国内海上积累的操作经验太少,基本找不到高端钻井平台的操船人员。”滕瑶说,经验正在慢慢积累。

  外国船东要求“不漏油”

  平台项目关键的配套零部件,如钻井系统、动力系统等仍由西方公司供应。中国人尚不具备现场子系统的集成能力,无法实现现场拆分和组装。仅由此导致的运费差价,就达到设备总价的5%左右。

  比如钻井包,一般售价在1.5亿美元到2.5亿美元,整装运输与拆分运输的差价可达650万美元至1250万美元。

  如此差距,不仅极大压缩了海工装备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也影响到平台的交付周期,“西方的理念是,我可以用你的瓶子,但你必须得装我的水。”滕瑶说。

  中国人对于建造如此庞大却又异常精密的装备还需要努力——基础零件配套和基础质量控制体系,中国企业还无法获得信任。

  比如用于连接管线的卡套,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产品,但国内企业供应的产品漏油率很高。外国船东有时会直接要求“不能漏油”。

  海洋工程装备是高风险行业,对基础零部件有严格的可靠性要求,不能因瑕疵耽误生产周期。

  一次,由于国产高强度不锈钢螺栓质量不行,只能等待进口产品替换,耽误了几十天。每延期交付一天,他们都会被处以十几万美元罚款,“基础配套条件如果不改善,高端装备制造,显然难有大发展。”杨忠华说。

  “高端产品70%左右的零部件需要进口,包括动力包、配电包、柴油机、发电机、推进器、甲板机械、救生艇等。”他希望得到更多国内企业认真、负责的协同和帮助。

  而一旦有材料或者零部件国内能做,国际市场上会迅速跌价至少20%。

  这一代年轻的中国海工工程师还有很多期望。

  他们希望像西方同行那样“输出智慧和设计,包括标准和体系”。而这些期待和努力聚集的能量,将推动中国更坚定地走向深海。(记者葛江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