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宁要一篇高水平论文,也不要十篇低档次论文”
“我读博时比他们还用功!”刘永强,杨绍普2011届的博士生。跟他走过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学院研修室时,他指着埋头苦读的学生们说。
事实上,这个阳光的80后现在已经成为课题技术骨干,并且有了自己主持的国家级项目。
自1999年杨绍普开始带博士研究生以来,一批批学生在他的培养下成长。
“但是,很多学生都怕杨老师。”刘永强神秘一笑,“读他的研究生可不容易,他要求很严。”
杨绍普的“严”,在学生中是出了名的。
学生一入学,他就对学生们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发表论文时一定不能抄袭,也不能一稿多投。”他告诫道:“这些文章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收不回来,而且会成为让你身败名裂的定时炸弹。”
研究生的论文不合格,杨绍普一定会要求学生要不厌其烦地修改。他常说:“宁要一篇高水平论文,也不要十篇低档次论文。”如果还不能达到标准,他甚至会要求学生延期答辩。
“我的博士论文就改了好几遍,就连英语详细摘要,杨老师都一字一句地修改。”申永军是杨绍普第一届博士研究生。他清楚记得,“从论文成稿后到博士答辩,杨老师给改了三四次”。
“其中,一个信号处理的小细节卡了我半年。”按照杨绍普的要求,申永军从检查源程序开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搜集业内的新进展新思路,最终以一种新视角解决了这个程序问题。
“最后,这个部分在我的博士论文中单独成章,还发表在《国际机械科学》上。”后来,申永军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开辟出“载运工具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这个新的研究方向,争取到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成为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我这是因杨老师的‘严’而得福”。
对学生严,他对自己也严,对科研的要求更严。
十年磨一剑,2013年,杨绍普率领团队进行的“大型施工机械安全分析、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直参与此项研究的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潘存治称:“十年走来,相当不易。”
如今,这项十年磨出的成果,已在高铁900吨架桥机、隧道盾构机以及无砟轨道混凝土浇筑机等大型施工机械上得到成功应用。数十起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被排除,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没有他的较真、严谨,就没有这项成果。”潘存治感叹,就是项目评审答辩,杨绍普都亲自制作PPT,在家反复练习。“8分钟介绍,他掌握得分秒不差,答辩更是周详到位。”
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杨绍普突破以往单独研究汽车动力学和路面动力学的传统思路,提出“将车辆和道路耦合研究其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学术思想。
按照他提出的车辆——道路耦合动力学研究框架,将这一学术思路应用于高速公路长期监测中,2008年的“大广高速公路长寿命路段健康状态远程监测系统”项目作为重要实践,对研究至关重要。
“这个项目需要我们随着路面施工,同时埋入传感器。”一直与杨绍普并肩作战的陈恩利教授记得,那时几天就要去一次威县工地,一去就是十几人,“路段施工了一年,我们跟着埋了一年”。
但是,由于浇筑混凝土、压实路面时难免会碰到传感器,在用超声波雷达探测仪检查时,发现有传感器偏移的现象。杨绍普要求,偏出预设线路的必须抠出来重新埋。
“一个返工就至少半天,这人吃马喂、成本消耗实在太大。”眼看项目经费已成赤字,陈恩利有些心疼。
“宁可不挣钱,也要把研究做好。”杨绍普说:“这关系到工程数据和研究结论,绝不能有半点疏忽”。
最终,这项成果获得2014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是不是完美主义者?我不知道。”说起这些,杨绍普坦言,搞研究时,就是“心里有个火种,想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