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年之后谁来领军?”
“你和他约好了,可千万别迟到!”这种提醒,在杨绍普学生中一届届传下来。“因为他或许就给你留了那几分钟时间。”
不止对时间的要求,“他把很多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融入到行政管理中。”
“他喜欢有话直说,不允许拐弯抹角,也不允许遮遮掩掩。”因为是主管领导,石家庄铁道大学科技处处长刘响林经常向杨绍普请示汇报工作,也逐渐适应了他的习惯。
“刚开始,我给他汇报工作,总先讲国家和省里怎么要求,有什么意义,这件事背景是啥。”刘响林忆起当初,“他就打断我,不让我说那些车轱辘话。”于是刘响林总结出了汇报“三段论”,即“要干什么,有什么问题,需要他决策什么”。
杨绍普话语不多,倾听别人发言时总若有所思,而一旦决策则雷厉风行。
石家庄铁道大学历史比较悠久,是国家军事交通和铁路行业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但2013年前因为没有博士点,造成人才流失,也成为铁大人的心头之痛。“那时候开会,人家一听说你没有博士点,扭头就走了,根本不愿意理你。”刘响林对此记忆犹新。
因此,学校党委决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确定了争取博士授权的总目标,分管这项工作的杨绍普,成为具体操盘手。
于是,一篇SCI论文奖励1万元、一个国家课题配套30万元等科研成果奖励政策陆续出台;打破论资排辈,按照成果评级的职称评定新办法也相继实施……“意见和阻力当然有”,但杨绍普强力推进。
“科研就是扶优不扶劣。”杨绍普说,目前全校一年的科研奖励支出达到700多万元,“就是要鼓励出高水平的成果,到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在申报博士点的材料中,层次稍低的成果,他干脆不让列进去。
随着政策不断推进,效果也日益显现。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全校获得9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批科研平台也陆续落户,一批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
“即便这样,博士点验收评审那几天,他依然睡不着觉。”2013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最终获批时,刘响林百般滋味在心头,“我这算好的,十年申博路,杨校长恐怕更是在刀尖上熬!”
韧性与坚守,往往意味着内心的强大。杨绍普却说:“这只是我的责任。”
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十几年,杨绍普对各学校实力和人才成长规律有着深刻认识。经过深思熟虑,去年3月,他向校党委建议实施“优秀青年科研拔尖人才计划”,充实学术梯队中坚力量,为青年教师创造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他说:“现在我们学校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但是十年之后谁来领军,十年之后的学术带头人在哪里?”
学校党委书记王岳森非常重视他的建议,最终学校党委讨论决定,同意投入千万元启动“优青计划”,并且“全力支持、尽快实施”。
“主持过国家级项目、4篇SCI收录的论文、40岁以下”,只要符合这些条件,不用评审直接纳入计划,每年学校给2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这一重磅炸弹投下,舆论大哗。“我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还不如他个毛头小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能不能降降门槛,我就差一点儿”……各种意见压向杨绍普。
作为具体实施者,刘响林和科技处的同事们都望着他,“你不怕得罪人,我们就去唱黑脸”。
杨绍普坚定地点了点头。
从酝酿到征求意见,再到“优青计划”最后实施,只用了一个月时间,首批27人。
“但激励效应巨大,”刘响林说,一年时间,27名优青人才获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61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看到风雨过后出现的彩虹,杨绍普舒了一口气,“一个人要做的事情很多,有些虽然做起来很难,但却必须要做,因为那是未来和希望。”
就像非线性运动中蕴含着秩序,面对纷繁的工作,杨绍普似乎总是知道,他要坚持的是什么。多年来,心无旁骛、坚持不懈搞科研;回归内心,担当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已经成为“一种心底的感觉,一幅坚信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