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要让每一个人和团队一起成长”
2015年1月2日,星期五。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研究所的7楼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每次两人主讲,每人半小时。”8年前,马增强师从杨绍普攻读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时,这样的报告会就已经成为团队的一道“营养大餐”。
但是,能坚持下来却实属不易。
“需要有人推,也考验团队核心的凝聚力。”马增强说,不管多忙,杨老师都会按时张罗这件事。
“准备这样的报告也要费些工夫呢。”上课、科研,大家已经很忙,马增强有时也会懈怠。
还有人心里总不太积极,担心没有收获反而浪费了时间。
“一定要交流,一个团队不能靠单打独斗,也不能搞山头主义。”杨绍普习惯用“盖房子”来解释他的想法:如果每个人总盯着自己的兴趣点,谁架谁的梁,谁砌谁的墙,没有规划,拼拼凑凑,房子就起不来。
“现在很多项目都涉及多学科,一个人的学术眼界毕竟有限。”马增强已经感受到交流带来的好处,“有时你费力要研究的一个方向,可能别人两年前就已经证明行不通了,大家一交流,你就省了走弯路”。
事实上,从2004年研究所成立之初的5个人到目前的25人,杨绍普率领团队先后完成8项包括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30余项原铁道部、河北省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150篇被SCI、EI等收录。
扬帆远航,靠舵手,也靠团队。“要让每一个人和团队一起成长。”这是杨绍普始终如一的愿望。
“别看他那么忙,却对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关心。”刘永强博士毕业留校时,在学校宿舍租房住。“我和爱人都是农村孩子,经济条件不太好,杨老师就把家里的衣柜、电视柜等家具送给我们。”在刘永强看来,这位“严师”,更像“慈父”。
“他对名和利,不是太计较。”一路走来,搭档了多年的陈恩利更能近距离感受他的风格。“很多项目完成获奖,主持者肯定付出最多,但不管多少奖励,杨绍普都坚持平分给团队每个成员。”
“更重要的是,他甘于为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搭桥铺路。”潘存治记得,在一次项目方向研讨会上,一名老师因为准备不充分受到杨绍普批评。但几天后,他却依然把一个刚拿到的课题交给这名老师作主持人,“批评的事,他其实根本没放在心上,觉得这个老师具备主持人的能力,就应该给其发展的机会。”
令杨绍普欣慰的是,团队中年轻学术骨干纷纷脱颖而出,其中,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入选河北百名创新人才,3人成长为河北省杰青,十几人晋升为教授。他带领的团队获得河北省首批“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的光荣称号。
一颗坦荡之心,凝聚起一个蓬勃向上的团队。“要说比他年龄大的人有,比他毕业早的人也有,”陈恩利说,但是“大家服他这个人,愿意和他一起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杨老师经常和我们说,吃亏是福,带团队更要勇于吃亏。不能光让别人跟着你干,却总考虑自己。”刘永强说,老师的做人也深刻影响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