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高宗余:建一座桥书写一个纪录(图)
//www.workercn.cn2015-04-29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档案

  高宗余,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被评为全国工程设计大师。他长期从事大型桥梁工程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首批建设的跨越长江、黄河的高速铁路大桥的设计技术负责人,为我国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的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

  高宗余设计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独揽全球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跨度、荷载、速度、宽度”4项世界第一。他还是正在建设的沪通铁路长江大桥设计者,这将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过千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

  一座座大桥描绘出他事业的轨迹,他的人生也因桥而出彩。

  建桥法开创世界桥梁先河

  作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宗余在中铁大桥设计院被尊称为“高大师”。

  1990年,高宗余刚满26岁,就参与武汉长江二桥的设计工作,负责力学计算。长江二桥当时是亚洲第一跨,仅涉及的数据就汇总成一本100多页的厚书。当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计算软件,高宗余就自己编写程序计算。上万个数据,算一遍就要10小时。高宗余硬是这样干了半年。时隔20多年,他当时编写的“斜拉结构软件系统”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001年,他在设计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过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桥址所处水域的海水对钢材有腐蚀性,而且一年中有180天刮着6级以上大风。

  他大胆设想将每片重达2000吨的巨梁全部在陆上工厂整体预制,再由专用船舶运到海上拼装。这种新型建桥法开创了世界桥梁先河,大大提高建桥效率,使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不到4年就竣工完成。

  2004年,在主持设计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时,为解决上下层桥面宽度差较大的难题,高宗余将钢桁梁设计成独特的倒梯形,上宽下窄,上层为设计时速100公里的双向六车道国道公路,下层为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为世界首次采用。

  专注才能让梦想变现实

  在29年建桥生涯中,最令高宗余印象深刻的是规划建设沪通铁路长江大桥。他认为长江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航运通道,为保证黄金水道畅通,节约投资,大桥应按铁路、城际和公路共用通道过江设计,形成综合性过江通道。

  第一次接触沪通铁路长江大桥,高宗余记得是在2005年。“我还不是大桥院最早接触这个项目的人,其实,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设计从2003年就开始了。”从那一年起,高宗余为沪通大桥勘察选址频频到南通,连头带尾十年间,他到南通不下十余次。

  在经过数年的桥址比选和通航安全论证后, 2010年7月,为充分利用过江资源,同时保证铁路与航道安全,交通运输部同意在规划的锡通过江通道上建设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并形成综合性过江通道。

  桥位确定后,第二步就是确定跨度,这也是桥梁前期研究的重点之一。高宗余解释,长江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航运通道,为保证黄金水道畅通,方案几经筛比、优化,最终拍板采用斜拉桥的桥型,其设计规模是世界第二、国内最大的斜拉桥。由于这座桥是公铁两用,桥面上有两条铁路,可以并排跑4列火车,同时还有高速公路,所以大桥载重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过采取斜拉桥、钢桁梁等先进技术,使得大桥能够适应大跨度重载的需求。”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主塔高325米,为世界最高的桥梁主塔;主跨1092米,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去年3月,沪通铁路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将于2019年10月建成通车。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