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座座大桥描绘出事业轨迹
高宗余常说:“创新的目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不断进步”。
大跨多塔缆索桥是跨江跨河桥梁中提供多孔宽大航道的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方案,但却存在诸多难题。以多塔悬索桥为例,如何在保证主缆抗滑安全的同时,提供足够的主梁刚度一直难以攻破。
为攻克这一难题,高宗余主持开展大跨度三塔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在泰州大桥、马鞍山大桥、武汉鹦鹉洲大桥三座大跨度三塔悬索桥设计中,高宗余根据不同水文条件,研究采用不同的中塔结构形式,既实现可通航水域的大跨全覆盖,又使大桥的主要结构工程量减少一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率先修建大跨度多塔悬索桥的国家。
高速铁路桥梁的设计建造是高铁成套技术的关键部分。此类桥梁多采用多种交通功能合建于一桥的方式,对承载能力要求很高。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方案设计中,高宗余带领工作团队,深入开展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桥新结构研究,首创三索面三主桁的钢桁梁斜拉桥新结构,使高铁跨越长江从可能变为现实。
高宗余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詹天佑大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等诸多奖项,被授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听故事成长的总工程师
高宗余手下的很多项目都融会了新技术、新理念,工作业绩傲人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他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农村家庭,198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的总工程师办公室,那是个大办公室,很多老专家都在一起办公,他们爱讲故事,讲的建桥的故事非常有趣,高宗余就是听着老专家们的故事成长起来的。
大桥局是同行业里进入市场最早的,比其他单位早十年,当时下海确实是被迫的,为了在交通市政领域争项目。企业下海后,高宗余深刻感觉到,企业没有突出的地方,没有创新,就没法生存。这就是市场的需要,现在桥梁跨度变大,汽车,火车的速度变快,如果按照以前的标准,是不可能的,必须有创新。如果没有进步和创新,在投标的时候是不能胜出的。每座桥又有每座桥的需求,当这个需求到眼前了再去研究,已经来不及了,必须未雨绸缪。所以高宗余坚持“提前的研究”。
高宗余的创新意识还来自于这个培养他的团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桥院就同中科院合作,进行计算机基础应用研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软件,并不断更新,形成了一系列桥梁设计软件,这些在国内同行业中是起步最早的。
从武汉桥开始,大桥局就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桥梁人才,大桥局历来都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因为有了人才才能拿到项目,有了好的项目,好的效益,才能留住人才,这两点相辅相成。高宗余谦虚地把功劳归功于单位的培养,他也说:“我是靠桥梁吃饭的,我喜欢桥,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古代的故事,尤其喜欢看演义,觉得修桥和中国文化和善的一面结合在一起,中国的文化在桥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工作中我就会努力不断地想出新方法、新工艺。”
高宗余曾笑称,在大桥院这么多年来收获就是头发少了,胡子多了。他觉得能在大桥局这样的平台上了解世界,很有意思。虽然建桥的时候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事情总放在心上,放不下,在家里面也放心不了。但是看着自己设计的桥能建成,心里觉得无比的温暖,就像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有一种很深的感情。
[记全国劳模蔡向阳]不给高速公路建设留遗憾 | 2010-06-06 |
吊装工变身架桥“土专家” | 2010-06-06 |
孙家林:初中学历的“土专家” | 2010-06-06 |
献给唐俊:建桥人兮,不再回首 | 2010-06-06 |
南通海事“劳模群体”透视:劳模是怎样炼成的 | 2010-06-06 |
周总理亲选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 因... | 2010-06-06 |
杜彦良:铁路安全的“把脉人”(图) | 2010-06-06 |
茅以升 | 2010-06-06 |
时代造就英雄——记全国劳模孙家林 | 2010-06-06 |
打造世界一流桥梁的光荣与梦想 | 2010-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