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企业一线创新力量
在外人看来,上天对庄秀丽特别垂青,她不仅有着出众的外表,还拥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等多个头衔,“倒腾”出了一个规模见长的生物医疗器械企业。但这当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故事的主角才能体会。
我想做点不一样的贡献
庄秀丽是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应化所)的研究员,如果不是8年前的那次抉择,就不会有今天的贡献。
在长春,这是一份幸福指数很高、被不少人艳羡的工作,做研究、工资不低,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但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在提醒她:除了发论文,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贡献。
庄秀丽曾在应化所科研处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她发现,因为院企合作双方思考问题的方式差异颇大,科研成果转化并不顺利。
聚乳酸的主要原料是吉林盛产的玉米,应化所有很强的研发团队,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能否让聚乳酸服务于医用领域?”有着丰富产学研经验的学术带头人陈学思研究员提出了想法,庄秀丽立即响应。
资料显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含量很高,全世界几家在这一领域做得不错的公司纷纷在我国建厂,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2007年,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呱呱坠地”,专注做生物医用可降解材料及体内可吸收医疗植入物,瞄准的就是国际水平。
不是所有融资都要伸手
“创业的故事讲起来会流泪。”谈及难忘的创业史,庄秀丽收起笑容,轻轻叹口气,眼眶也开始湿润。
与多数“自带干粮”式创业的情节类似,她和团队孤注一掷,齐集家底筹集了撬动公司发展的“第一桶金”。
生物医疗器械前景被普遍看好,公司成立后,有对产业比较了解的风投跟进,也有个人投资者主动找上门。面对纷至沓来的投资者,庄秀丽却保持着一般人少有的冷静。“我的理念是,不是所有融资都伸手拿,要筛选投资人,吸纳自己团队缺少的那部分能力。”庄秀丽太清楚自己企业的实力。团队成员多是技术骨干,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急需补齐医学、市场等方面的短板。
在公司展室,记者见到了一个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白色“小钉子”。庄秀丽说,这是由生物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可吸收骨钉,在植入人体20—50周后,骨钉可自动降解并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说话间,她从展柜里拿出了另一个白色块状物,这个名为可吸收人工骨的小方块周身80%的体积是孔隙,不足5毫克售价四五千元。
“医用聚乳酸材料产品市场需求大,价格非常高,主要是前期技术开发成本投入较大、国产化率低。”庄秀丽说,希望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保证高品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患者使用价格。
一路跟过来的“零部件”
门禁森严、管理规范的车间,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如今,从一片玉米地上“长”起来的圣博玛已生机盎然。公司进门墙上,悬挂着“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聚乳酸生物可降解材料科技创新中心”等十余块牌匾,它们见证了公司的发展。
“并非我有多突出,而是因为我坐到了这个位置,诸多荣誉给了我,实际这是团队成绩的集中体现。”采访中,庄秀丽将此话多次强调。
“家”是庄秀丽对公司的另一个称呼。每一个来访者都会首先被请到公司展室参观,不大的展室里,一张公司成员的全家福占据了重要位置。“就像一辆车,发动机再好,零部件不好也跑不起来。”对于一路跟过来的“零部件”,庄秀丽有着别样的感情。
经过多年苦心研究,公司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希望未来3—5年可以做成国际化的、有体量的公司,并成为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当字斟句酌说出这些话时,庄秀丽眼神中透出坚毅。
(科技日报长春11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陈瑜)
李斌:上海技术工人再登最高领奖台 | 2011-01-15 |
勇当地下开路先锋(图) | 2011-01-15 |
铿锵玫瑰唱响“中国创造” | 2011-01-15 |
劳模技师张国良解“芯”病 | 2011-01-15 |
何其平:中国盾构的“开路先锋”(图) | 2011-01-15 |
张全民:在解决技术难题中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 2011-01-15 |
前达喀尔车手赵永国:打造“沈阳达喀尔”(... | 2011-01-15 |
《致敬!国家工程师》系列报道之五:中国汽... | 2011-01-15 |
李斌:“创新,工人也有大作为”(图) | 2011-01-15 |
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之路 | 2011-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