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图片由孙晓峰提供
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从陆地到海洋,一直在探索着自己的家园。当我们步入现代,天空成为了人类探知欲的延伸,谁能征服天空,谁就拥有未来。然而人没有翅膀,要想在天空遨游,就不得不借助航天器。
航空发动机,作为航天器的核心部件,一直被视为现代工业的“明珠”,而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涡轮叶片,其中所应用到的高温合金材料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技术。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以孙晓峰为代表的科研人,手中就握着开启这项核心技术大门的钥匙。
站在世界前沿的科研人
“目前全世界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5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还有一个国家,就是中国。”说到中国时,孙晓峰提高了声调,笑容中带着自豪。
航空发动机的制造究竟有多难?先不说其可以制造的国家极为有限,从其最根本的技术层面来说就可见端倪。著名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曾说过:“衡量人类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志就是利用能量的水平。”航空发动机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和极端恶劣条件下(高温、高压、高应力)保证长期的、稳定的、极端的性能,实现了较高水平能量的稳定释放(燃气燃烧)和转化(推动涡轮风扇等旋转,产生推力),仅从这一点来看,还没有其它机械部件可以与航空发动机相媲美。
航空发动机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除了其超高的技术设计水平之外,更需要能将技术设计变成现实的高温合金材料。如何制造高温合金材料?对于以孙晓峰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来说,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对象。“西方国家对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实行严密封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主研发,毫无捷径可走。”孙晓峰着手的每一项科研课题都是如此。他告诉记者:“将高温合金材料按设计理念制造为现实部件,需要两大步骤,第一步是要知晓构成高温合金材料的各种元素及其作用,第二步是掌握将这些金属元素合成高温合金材料并制成器件的工艺技术。”
为了掌握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孙晓峰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就开始了终日与各种科学文献相伴的“寻宝”之路,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大部分是英文原文,这些文献犹如一块块璞玉,只有靠科学的头脑和成年累月的沉淀与积累才能从中发现美玉。但在孙晓峰看来,相比第二步,第一步是比较“简单”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将一堆食材放在不同的厨师面前,名厨会用恰到好处的火候、分量得当的佐料做出精美的菜肴。“搞科研亦如烹小鲜”,一种种食材就是各种金属元素,而孙晓峰就是那手艺高超的名厨。高温合金部件看起来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合金,但它要承受上千度的高温,要承受巨大的应力,并且要符合抗变形、耐腐蚀、低蠕变等十多项理化检测指标,其外形尺寸控制参数以微米计算。“好比转魔方,这个面转好了,但其它面却要重来,这需要反复的实验和探索。”孙晓峰告诉记者,他曾经研发的一项高温金属材料工艺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
10年,树苗已成大树,孩童也已成人,对于孙晓峰来说,10年执著钻研只为一项技术成果。
在孙晓峰看来,这就是科研之路,没有捷径,没有坦途,只有用智慧和汗水浇灌,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孙晓峰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圆满地完成了多项材料研制任务,满足了国家重大项目的急需,所研制的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工作性质限制,孙晓峰和他的科研团队在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但即使这样,孙晓峰和他的科研团队仍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成果所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
数十年寒暑,孙晓峰的卓越工作为他赢得了太多的表彰和认可,简其要者来说,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中航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两项;被授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协作配套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等称号,2009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