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我觉得自己像萧峰”
//www.workercn.cn2016-10-10来源: 劳动报
分享到:更多

    国产支架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1999年4月25日,葛均波正式结束了自己在德国长达10年的学习、工作经历,举家回国。同时带回的,是一手世界最新冠心病介入诊治的“绝活”———在那时,国内的心血管介入研究才刚刚起步。

    然而,这项令患者的生命通道得以打通重建的新技术,在应用中却遇到了大难题:当时“洋支架”一统天下,一个进口药物支架要4万多元。患者用不起,纵有新技术也难以普及。于是,葛均波将药物支架国产化列入了自己临床研究的课题之一,并在2005年领衔研制出“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用可降解材料取代了以前的不锈钢网状支架,不仅成本更低,也更适用于中国人体格。并且这种新型支架单个售价降至1万多元,初步估算,每年可为患者和国家省下医疗费用支出高达12亿元。2013年9月5日,葛均波完成了国内首例完全可降解聚乳酸国产支架的心脏植入手术。植入后3年间,该支架会被人体完全吸收,而病人的冠状动脉将恢复弹性,履行其输送血液的使命,这意味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到来。

    “国际上现在更倡导修复血管的治疗理念,一般而言,堵塞的血管在经支架支撑3个月后,其自愈力就能帮助恢复血管的弹性,而永久植入的支架却再也无法取出,第四代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有望取代现有的药物支架。”对于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葛均波依然给出了一个武侠式的解读:“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那么支架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支架。”

    关心治病更关注防病医学应从“下游”走到“上游”

    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心脏日,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今年的9月25日,外滩几大建筑齐齐为此亮灯,葛均波格外关注这一“强势宣传”。

    “刚回国的时候,我们科室每年做80多例的心脏介入手术,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5000多例,技术不断进步、病床成倍增加,病人却越看越多,冠心病死亡率直线上升。所以我一直在想,要提高公众对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认识,增强危险因素的控制意识。因为面对疾病最好的办法永远是防病而不是治病。”通过政府、媒体、社会力量,让科学健康的防病措施和生活方式普及开来,是这些年里葛均波最关注的事情之一。

    曾经有位同行告诉葛均波,自己的父亲宁愿相信广告里的保健品、偏方,也不愿听取他这个医生的专业建议。这让葛均波更加深感疾病预防科普的重要和艰巨,“什么时候大家愿意来听我们说话,而不是诉诸偏方,这个目标就进了一大步”。

    所谓“上医治未病”。在葛均波看来,医院治病是在“下游”,而为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医学应该走到“上游”。为此,作为政协委员,葛均波多次提交疾病预防相关的提案,并长期呼吁在国家层面更大范围地扩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的广度、深度。“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这句话,葛均波深以为是。(郭翼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