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杨超: 让中国登上“超算之巅”(图)
//www.workercn.cn2016-12-12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首次冲奖 只为理想而战

  很快,这次测试引起了业内的关注,纷纷请杨超去作报告,其中就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薛巍。杨超受邀去清华园,当他展示出8万核的计算结果时,有人说了句“这个应该冲击戈登·贝尔!”

  “戈登·贝尔”奖是杨超心中的梦,很美,却“遥不可及”。所以,当时杨超“只当是同行开个玩笑”。

  几个月后,薛巍借鉴杨超8万核CPU模拟中的关键方法,将其用在气象应用“GRAPES”上,效果很理想。看到应用如此顺畅,杨超心动了。“一辈子可以搏的事情不多,但戈登·贝尔算是一个。哪怕失败了,曾经为此努力过就够了。”

  “天河一号”是由7168颗CPU和7168块GPU(图像处理器)组成,而首次尝试时杨超只用满了CPU,GPU完全没有用上。怎么能把GPU用起来?这成了“冲奖”的一道坎。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薛巍引荐了一位GPU专家——当时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付昊桓。2011年底“冲奖突击队”正式成立,此时距离交稿只有不到半年。“一般冲奖最少也要三年,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进入“备战”状态的杨超,设立好阶段性“小目标”;隔几天就向团队成员汇报一次,“没完成任务都不好意思见面”。那时,从中科院到清华园的成府路上,总会看到一位行色匆匆的学者;他没有假期,只有全力以赴和夜以继日。

  赶在截止日期前,熬了几个通宵的“突击队”,提交了论文。饥肠辘辘的三人来到一家拉面馆,累得已经吃不动了;盯着面发呆,记不得是谁说了句“再也不干了!”

  找到“最后一枚碎片”

  几个月后,入围名单公布,并没有“突击队”,中国超算颗粒无收。

  “不干了”只是气话,“戈登·贝尔”情结深埋杨超心头,并开始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

  之后的几年,团队密切跟踪国内顶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趋势,先后在“天河一号”“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上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和测试。“只要有机器可用,就想方设法第一时间进行操练。就像蜜蜂闻到了蜂蜜,一下子就扑上去。”

  另一方面,杨超不断调试隐式求解器,却一直找不到“发动机”的一个零件,无法超越显式。当时,随着各类新型超级计算机的发展,显式求解器在学界出尽风头,隐式则鲜有问津。难道真是无解吗?

  直到2015年11月,受国外一篇论文的启发,杨超找到了那个关键“零件”,随即联系其他成员,“我们拼图的最后一枚碎片找到了!”——拉开了二战“戈登·贝尔”的序幕。

  然而,找到“零件”只是开始。怎么装进去、是否适用、能否顺畅运行……一连串的问题都等着杨超去解答,“每一步都异常艰辛”。

  那段时间,杨超常常工作到深夜,饭馆、食堂都关了,饿了就去中科院旁的快餐厅。“我知道,北京晚上三点的肯德基、麦当劳是什么样。”

  直到交稿前一周,终于完成了“零件”调试和优化工作。时隔4年,2016年4月杨超再次提交了参赛论文。

  与上一次冲奖相比,这次“冲奖小组”更有底气,也得到多方的支持,但杨超依旧忐忑。“戈登·贝尔奖设立近30年,中国团队连入围都没有过,评委来自美国、日本,他们会认可中国人吗?”杨超没底。

  而更令他担心的是,高性能计算技术迭代之快,倘若本次冲奖失利,目前的方法或迅速就被其他团队学习或赶超。到那时,多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

  “打光了枪里的每发子弹”

  6月的一天,杨超的手机被打爆了——“有两组中国团队入围了,咱们呢?”他连忙查邮件,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

  来不及庆祝,一项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们——优化求解器。入围邮件写明,要在8月10日前提交终稿。4月份上交的隐式求解器性能已超过显式不少,但是却未能充分体现隐式的优越性。于是,杨超领队再次挥师南下,在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把程序里里外外修改、调试了一遍,“几乎重写了一篇论文”。最终,把隐式求解器的性能提升了4倍,达到同等显式的89.5倍。

  “这么短的时间,论文能有如此改进,超出想象!”评奖委员会副主席松岗聪教授如是评价。

  七八月的无锡,酷暑难耐。38℃的机房,空调只供应到下午4点。到了晚上,所有人只能靠电扇和清凉油解暑。冲刺阶段,几天没合眼的杨超,感觉地都是软的,整个人“飘飘欲仙”。

  万事俱备,只差最后一枪。美国时间11月17日上午,在2016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杨超走上台,鞠躬,点开第一页PPT,开始了“豪情万丈”的成果演示。

  学术汇报多以低调、沉稳风格为常,但这次杨超一反常态,把极致灌注在PPT的字里行间。他不想留遗憾,“要让世界看到中国超算的风采”。结束演讲,他说“我打光枪里的每发子弹”。

  下台后,评奖委员会主席苏博哈什·塞尼博士握住杨超的手,说“Well done!”(做得很棒)

  “这只是开始。”杨超指着奖状对记者说。他说的是中国超算,更是自己——一颗颗子弹又开始上膛待发。(许茜)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