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地球物理组邱宁: 提到工作,就仿佛转换了频道
中科院地质边缘海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邱宁不善言辞,多数时候很安静,坐在自然伽马射线仪器旁,盯着电脑,写写算算,大脑高速运转,成为一台地球物理的计算机器。
为了算数据,他可以整夜不睡觉。第二天白天继续在实验室飘来荡去。别人问他:困吗?他喝下一口葡萄汁,顿了会儿,说:困。但还是没有要休息的意思,挺着。
要打开他的话匣子,就得跟他谈工作。一谈工作,他就跳转到了另一个频道。
一次晚饭时闲聊,有人问: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吗?
正拿着叉子插入土豆的邱宁立刻抬起头来:第四十五管岩芯,自然伽马射线强度比之前下降了30%左右。这是一个突变。
他总是显得忙碌,窝在一个角落,计算或者测量。但他也愿意花时间,为你解释一些最为基础的问题。
邱宁的个人电脑里有一大堆地球物理资料和PPT,他总能帮你找到最合适的东西。
“这里是重力异常值图像,可以看到你在海底看不到的东西。”邱宁打开一幅PPT——喏,这转换断层,这是大西洋底的洋中脊。看了一会儿,他又觉得,这些信息对一个地球物理小白来说太过高深,于是,他又在电脑中寻找另一份PPT——“这个PPT可以告诉你,南海是如何形成的。”
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在千万年的时光里,漂移、碰撞。邱宁用笔指着屏幕:看,这是中国,这是日本。他的笔往南挪了挪:“这里就是南海。几千万年前,这里就是陆地。然后大陆张裂,往两边移动,才有了海。”
邱宁从最基础的讲起,当大洋遇上大洋,大陆遇上大陆,或者大陆遇上大洋,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反应,留下怎样的痕迹。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给地球做CT,看到地表之下的东西,推测地表之下的环境。钻探,只是在大洋底部打出一个点,地球物理学家则要根据各种已知的地球物理参数,将“点”推到“线”再推到“面”,了解一个区域的地质演化过程。
知道地球以前是什么样子的,这是邱宁想探索的奥秘。
沉积组钟广法: 探查岩芯的历史脉落,不制造“冤假错案”
沉积组科学家、同济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钟广法做的是岩芯描述。他总是在看,坐在工作台前,戴着手套,看完了,就得侧过身,把数值和描述填入旁边的电脑。有时他得俯下身去,将眼镜摘掉,眯起一只眼睛,手持放大镜,贴得极尽地看。“这个工作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他说。
他总是气定神闲,不疾不徐,说话时喜欢把调子微微拖长。最具个人特色的是他的“嗯”,嗯得一波三折回味悠长。“嗯……这个菜好吃啊。”——这是吃饭的时候。“嗯……这个岩芯漂亮啊。”——这是工作的时候。
岩芯描述,就是要对岩芯进行客观记录。岩芯颜色、结构和沉积构造都是他们要描述的项目。光是“结构”,就包括粒度粗细、磨圆性、分选性等多个指标。“岩芯就好比犯罪现场。侦探要看犯罪现场有没有血迹、头发丝和脚印等蛛丝马迹,我们也是一样,要搜集证据,找到犯罪嫌疑人。”所谓“嫌疑人”,就是这些岩芯当年的沉积环境。
岩芯描述是个细致活,船如果晃起来,那就是严峻的考验。“看得我脑袋要爆炸了。”在连续看了多筒岩芯后,钟广法难得表达了些痛苦情绪。但语气还是慢吞吞的,听不出多少抱怨。
钟广法强调客观:“一个好的岩芯描述者,就跟好的侦探一样,不能制造冤假错案。”不过,客观记录,并不妨碍钟广法欣赏那些他眼中的“无与伦比的美丽。”
“这个叫觅食迹。”那是生物的痕迹化石,一个小圆圈挨着另一个,密密排开,缀成岩芯上的一条项链。“诺,虫子都是很聪明的,它在海底打了个洞,在这里找食物。”钟广法拿手做蠕动状,“它就一拱一拱往前走嘛,找吃的。这个痕迹就留下来了。”他解释着,又看着岩芯频频点头,“嗯……多漂亮的遗迹化石啊,真漂亮。”
钟广法总能随口就讲出一个故事。有一管岩芯上,有一个小的凹陷,凹陷边缘还嵌着白色的钙质化石。“这就好比,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给自己盖了个房子,在这里小日子过得很潇洒,吃吃喝喝嘛,骨头吐得满地都是。”
郑清伟:投身地质事业的人 | 2014-11-24 |
刘燕:当爱好成为事业 | 2014-11-24 |
黄福恩:享受征服“钉子孔”的乐趣 | 2014-11-24 |
张锦昌:“目标锁定深海,还能比这酷吗” | 2014-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