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院企合作,人才充足的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资金雄厚的企业搭建研发平台。”作为科研团队的一员,中科院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司建华向记者介绍,依托“沙漠都江堰”生态治理工程,团队研发出洪水疏流—渗滤—拦蓄技术、高寒生态产业技术等5项技术,作为“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支撑性内容之一,在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干旱少雨的地方,如何让一立方米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是我们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的目标。”在司建华看来,“科研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生产,造福于群众。”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必须破解冻土地带的工程技术难题。“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以前修建青藏公路时,我们只是被动地去解决冻土问题。而修建青藏铁路,我们主动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采取了‘冷却路基’的思路。”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青柏自豪地告诉记者,即使青藏高原的气温50年后升高2.6摄氏度,青藏铁路依据现在采取的冷却技术也能保持路基稳定。
诲人不倦育桃李,进取精神是家风
数据显示,自建校以来,兰州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各类人才。2010年以来,选择到西部12省区市就业的兰大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53.6%;同时,该校已连续7年面向甘肃农村生源,实施“免费医学定向生”招生项目,累计招生1490人,极大缓解了甘肃省基层全科医生短缺的状况。
10年前,南志标的右眼就完全失明,仅靠左眼工作。即使如此,每个研究生的论文他都会仔细修改3遍以上,一字一句地密密麻麻标注。由于连续的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南志标左眼视力也每况愈下,“视力最差的时候,即使是熟人面对面也看不清。”南志标说。
在这种情况下,南志标对每个学生试验仍然亲力亲为,看不了文字,就请人念。“每当收到南老师的短信时,脑海中就自动映出了他左手拿着手机,眼睛贴近手机屏幕,右手写着短信的身影……”南志标的学生康琦目前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她告诉记者,对南志标而言,收发手机短信也会是一个巨大考验,一个短信常常需要耗时数分钟,但他却对这种自己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方式乐此不疲。
“兰大化学院的科研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老一辈科学家传承下来的科研态度和进取精神,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应该坚守的‘家风’。”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为对记者说,兰大化学院的家风是“自强不息、团结一心”。
王为带领的课题组目前已经合成了40多种有机框架材料,在对材料进行命名时,他们给这些材料起了一段相同的名字——LZU,“这是兰州大学的英文名缩写,我们想借助材料命名的机会,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兰大,也让兰大更多的毕业生留下来服务西部。”王为说。(林治波 柴秋实)
93岁秦怡:创作电影剧本《青海湖畔》 | 2014-06-12 |
赵林:读懂青藏高原冻土这本大书 | 2014-06-12 |
赵林:执著一生冻土情 | 2014-06-12 |
白晓东:他把用户冷暖记挂在心 | 2014-06-12 |
中科院院士赖远明:解码高原冻土难题的“魔... | 2014-06-12 |
赖远明:“挖山不止”的冻土专家(图) | 2014-06-12 |
姚檀栋:情系“冰心”守净土(组图) | 2014-06-12 |
李伯谦:考古学家这样炼成(组图) | 2014-06-12 |
姚檀栋:冰川研究 说走就走(图) | 2014-06-12 |
姚檀栋:一片冰心在高原 | 2014-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