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阅读提示
有两件事,田永君的妻子特别不理解他。
其一是,20来年只干一项工作竟不觉得烦闷。从“是否存在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材料”,到“到底能制造出多硬的纳米金刚石基的人工材料”,他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硬度的面纱”。在他眼里,这个漫长而又耗费耐心的过程好比星球探秘,“每前进一步,都能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其二是,对通宵打牌的无限热情。他喜欢打扑克牌,但不是和什么人都打。牌友跟他一样也多是“杰青”,哪怕远隔千里,只要一声招呼,便直奔而去。据他描述,这样的牌局常有4到6人,与钱无关只拼技术,有时可以不眠不休“连续作战”。他笑言:“科学家也需要‘放飞自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德国洪堡学者……而今,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永君的头衔又多了一项“2016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得主”,“我很幸运,喜欢的和从事的,刚好是同一件事。”
“沉下心才能有发现”
54岁的田永君就像个矛盾综合体。
他尊称学界的前辈为“先生们”,每每提及,总会挺直腰身、一脸崇拜。谈到妻子必是“我夫人如何如何”,言辞敬重。
他用老年款手机,只有收发信息和接打电话的功能。偶尔也看电视,但只爱战争剧。
尽管学术成就斐然,但他不喜欢任何“露脸”的机会。他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是在11年前,即是献给了本报。
他总说生活和工作要分开,家中甚至不通网线,更没有WiFi,“这样处理电子邮件就必须去办公室了。”但他的大脑却做不到如此泾渭分明,“科研之于我,正如手机之于你,饭后睡前、坐车排队,处处都是可以抓紧思考的时间。”
田永君并不是“古板学究”,他会说“年轻人的话”,也爱把生活里的幽默讲成段子。
记者问:“当初为何投身学术?”
他答:“被父亲逼的,本来我有机会从政的。”
高考填志愿,田永君的父亲千挑万选,给他报了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虽然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听上去应该好就业。”
事实的确如此。他读的是哈尔滨科技大学,既是党员,成绩又拔尖,毕业后极有希望去企业。可毕业分配时,父亲却改了主意:“思来想去,还是书斋里安静,你就继续读书吧。”
父命不敢违,已经准备好去社会上打拼的田永君只能突击考研。1987年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材料学硕士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94年,他又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后获德国洪堡奖学金,漂洋过海孜孜求学,“一步步被逼上了科研的‘不归路’。”
但他还是回来了。1998年,田永君回到燕山大学,随后开始筹备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2006年实验室正式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期间,他成为我省首位“长江学者”。
“我有个特点,不管干什么,只要选择了就能一门心思钻进去。就像当初报专业,虽然之前都没听说过,但学就要学好。凡事都有它有趣的一面,但你必须沉下心才能有发现。”田永君说。
他至今难忘大学生活的恣意洒脱。他把自己归为比赛型选手,想当年,长跑、篮球等竞技类项目样样在行,尤其喜欢挑战高手。“现在年纪大了,大球不打了,就找体育学院的足球老师比羽毛球。”他狡黠一笑。
他的照片极少。前不久评奖时需要几张生活照,他在家中翻箱倒柜只找到两张1寸证件照,只得无奈寄出。即便是跟家人一起出游,他也很少出镜,“大概是因为我长得丑吧。”
他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当过兵,“我父亲就是军人出身,印象中他年轻时的腰板就没打过弯。我特别喜欢军人那股‘硬汉’的劲儿,这点倒跟知识分子的气节有点相通。”
新疆哈萨克族制刀人司马义·赛平:手艺要传... | 2014-02-08 |
杨绍普张英泽获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2014-02-08 |
西部戈壁蒙面人(图) | 2014-02-08 |
刘嘉玲想转型幕后:“我当制作人,伟仔当导... | 2014-02-08 |
刘嘉玲想转型幕后:“我当制作人 伟仔当导... | 2014-02-08 |
天津虹冈铸钢有限公司高级焊工许志国:焊接... | 2014-02-08 |
汪晨蕊:挺怕唱陈奕迅的歌 | 2014-02-08 |
李璠:用行动诠释人生价值 | 2014-02-08 |
“车工大王”陶安:一双手比机器还精准 | 2014-02-08 |
李彬:十年辛苦不寻常 | 2014-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