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郭烈锦:瞄准国际科技前沿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www.workercn.cn2017-06-0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知识分子典型】

  “我们科研工作者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瞄准国家能源领域重大需求,杜绝低端重复、简单模仿,寻求适用于中国当前实际的能源高效洁净转化途径。”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日前颁奖,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教授成为获奖者之一。

  从高压水/蒸汽两相流与传热研究开始,到大胆尝试超临界水煤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产业化,迄今他在多相流热物理热化学研究的道路上执着追求了34年。

  秉承师训 献身科研 几十年着眼国家发展

  郭烈锦是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多相流动与能质传输、化石能源和太阳能、生物质能及氢能的转化和利用。

  在中学时代就对物理很感兴趣的郭烈锦,197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学习,1983年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198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他的导师陈学俊院士是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陈院士在国内率先开展对高压及超临界水/蒸汽两相流与传热特性的研究,并搭建了国内最早的参数最高规模最大的高压汽水两相流实验台。

  “扎根西部,建功报国,始终把国家发展需要作为科学研究的风向标,这是老师身体力行教授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郭烈锦说。

  2016年底,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个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项目产业化工作正式启动。这项重大科研成果源自郭烈锦教授率领的团队20年磨一剑的执着、持续不断的创新。

  坚信科学 挑战质疑 领先世界尖端技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997年组织的一次能源高技术赴美考察中,一项运用超临界水气化处理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引起了郭烈锦的关注,他敏锐地认识到超临界水可能是解决燃煤污染、提高煤炭资源转化能效的一个关键出路。

  回国后,当他提出这个大胆设想时,迎接他的却是强烈的质疑,毕竟“煤炭通过氧化燃烧释放出化学能”已经是世界的共识和习惯做法。长期以来,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水意味着危险并难以把控,是对传统流体与传热实验科学的挑战。但他凭借对超临界水特性的了解,坚定地开始做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的研究。

  “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出错、试错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探索进取的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磨炼心智并取得成功。郭老师总是这样激励团队成员,鼓励在科研中尝试别人没有尝试的事,做出别人没有做出的东西,得出有科学价值的结果。”郭烈锦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团队骨干的金辉副教授说。

  “刚开始并不顺利,在头三年里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的进展,申请立项也到处碰壁。但我坚信这个方向没有错,于是继续坚持做下去。终于在2000年研制出第一套小型连续式实验装置,2003年又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引起广泛关注。”郭烈锦说。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系列项目的持续支持下,“超临界水蒸煤”技术的研发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