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盛亦兵30多年潜心培育牧草新品 一棵草助农增收10亿元
//www.workercn.cn2017-06-06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全国知名饲草专家盛亦兵30多年潜心培育牧草新品种——

一棵草助农增收10亿元

  属兔的盛亦兵,自言这辈子与草结下不解之缘。54岁的他,已经和饲草打了31年的交道。作为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牧草学科奠基人、全国知名饲草专家,他成功培育了鲁苜1号等6个牧草新品种,并在河北、天津、安徽等地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10多亿元,把一棵不为人知的小饲草做成了富民大产业。

  为了这一棵草,他积劳成疾,在8年间做了6次大手术,几乎搭上了命。熟悉盛亦兵的人都知道,无论走到哪里,他随手都会拎着两个瓶子。一个是被他自嘲为“外挂设备”的肾造瘘管引流瓶,另一个则是每隔半小时必须喝上一口的饮水瓶。

  山东是畜牧大省,肉蛋奶总产量多年居于全国首位,但长期缺少优质饲草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怀揣着为让山东摆脱“畜牧大省、牧草弱省”窘境的梦想,盛亦兵咬定牧草不放松,把牧草这个科研的“冷板凳”坐热。经过20年默默无闻的努力,2007年,盛亦兵和他的团队选育出了山东第一个紫花苜蓿品种——“鲁苜1号”,在含盐量0.35%的盐碱地实现亩产1吨干草的产量。

  正当盛亦兵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2008年8月份,他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为防止肿瘤细胞扩散,他的右肾被切除,并作放射治疗。2009年8月份,医生再次在他体内发现肿瘤细胞,这时,正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山东省农科院在东营筹建牧草示范基地的关键时期。盛亦兵决定推迟手术,先把基地建起来。他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示范基地建成。2010年9月份,他才拖着病体到医院做了第二次手术。2011年2月份,盛亦兵又做了第三次开腹手术。手术之后,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的盛亦兵跟医生开玩笑道:“干脆您以后在我肚皮上装个拉链,需要手术时直接拉开,那样不就省事多了。”

  前后经过6次手术,盛亦兵的体重从80公斤降到了60公斤。可是,科研进度却一点也没被拖后腿。

  春争日,夏争时,土地整理不宜迟。有一年,盛亦兵在汶上县老孟家庭农场指导种植紫花苜蓿,由于天气原因,上茬玉米的收获晚了些,留给土地整理的时间相对少了,为了赶进度,盛亦兵弓着身子跟在旋耕机后面检查,扬起的尘土,把他糊成了一个泥人。收工后,老孟家庭农场负责人孟建打趣道:“我们的酒量大,比不上盛老师的土量大。论喝土,盛老师能喝二斤多。”

  “盛老师虽然经常灰头土脸的,是个名副其实的‘土’专家,但搞起科研来却毫不含糊。”盛亦兵的学生贾春林告诉记者,工作之初,在亲身感受到工作环境的艰苦后,贾春林曾建议把东营盐碱地里的土挖到济南的试验地里,这个提议被盛老师否定了,“试验过程绝不能投机取巧,丁是丁卯是卯”。

  眼下山东耗粮型的家畜占主流,草食家畜占比低,饲喂全株青贮玉米及优质牧草的奶牛仅占30%左右,肉牛、肉羊不足10%,饲草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盛亦兵说:“让饲草这株小草早日被社会接受,我责无旁贷。”(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王祥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