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员干部必须学会让权力在约束下运行,打掉暂避风头的消极想法,告别静观其变的负面情绪,不敷衍、不回避、不懈怠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有个“曝光台”栏目,每周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五月份,又有361人被点名曝光。持续不断的公示,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决心:转作风,不是徒有声势的“风暴”,不是一涌而过的“浪头”,而是持之以恒的基础性工作。
一年多来,清风劲吹,转作风的种种规定,已实实在在成为很多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大家时时处处拿中央精神的标尺对一对、量一量,调整了行为的舵,绷紧了作风的弦。有基层干部说,现在一事当前,总会“想想是不是符合精神”。转作风的久久为功,正体现在这样的“时时勤拂拭”之中。
不过,也有一些人想在改作风上打个“时间差”。他们认为,八项规定精神只是“风一阵、紧一时”,时间久了还要恢复过去的“常态”,忍一忍、挺一挺就过去了。于是风声紧了收一收,动静大了躲一躲;找问题避重就轻,搞整改挂一漏万。这种暂避风头的心态,让转作风碰上了软钉子。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客观上,以前一些规定,确实存在“光打雷、不下雨”或是“一阵风、一场雨”的情况,让一些人有了可以“走着瞧”的错觉和“拖着看”的侥幸。但更重要的,还是主观上不想改、想不改,把转作风看轻了、看浅了、看走眼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党性不强、自律不严,视领导身份为特权符号,把公共权力当私人福利,自然就不愿意给自己带上笼头,就会搞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那一套。
避风头的想法,背后是难改的积习。一些领导干部拿着公款大吃大喝,坐着公车游山玩水,群众来办事摆脸色,去基层调研走过场,这些坏习惯、坏作风,严重影响党的形象,群众意见很大,而我们有些同志却视若无睹、掉以轻心,习惯成自然。一旦要改,就感到不能适应、难以接受,甚至抵触反弹,希望“风头”过后,还能痛快依旧、一切如常。殊不知,避风头本身就是“错把异常当正常”。任由这样不正常的风气发展下去,没有底线约束,缺乏刚性要求,怎能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实际上,与其说转作风是“风头”,不如说是“势头”——是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方向所在,是治理现代化的大势所趋。当前,社会上的一大焦虑,就源自对权力随意行事、任意作为的反感。打“老虎”、拍“苍蝇”,简政放权、从严治党,中央一系列重拳出击,无不是在规范权力的运行。从大张旗鼓的理念教育到严密有效的制度安排,转作风就是要管住乱伸的手、乱张的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打掉隔开党和人民的无形之墙”。
站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转作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立行立改、善做善成”,转作风必定是常抓不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意味着转作风永远在路上。即便想着暂避风头,也终究避不开、逃不掉。与其抱着侥幸心态,投机取巧打擦边球、找缓冲带,不如老老实实改、踏踏实实转。扔掉“免战牌”、走出“避风港”,才能跟得上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待、时代的步伐。
当前,转作风已经是一种“新常态”,这也是权力运行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警示过: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反之则群众怨、声名败、事业损。党员干部必须学会让权力在约束下运行,打掉暂避风头的消极想法,告别静观其变的负面情绪,不敷衍、不回避、不懈怠,才能在严格的自律中抵达更自由的境界,在扎实的奋斗中赢得更开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