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广州日报:对“高冷”的博雅学院不妨多些鼓励
//www.workercn.cn2014-06-24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去年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第一届毕业生,32人仅4人就业引发关注。近日,博雅学院迎来第二届毕业生,本科生揾工比例增加了一倍,毕业去向也更加多元化。

  以就业论英雄是社会上评价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好坏的普遍做法,却未必适用于素有“高端冷艳”之名的博雅学院。恐怕该学院的办学目的也并非冲着高就业率去的,此前学院还曾高调喊出,一些课程设置就是有意与社会现实拉开距离。比如将拉丁语作为必修课,是因为“这些课培养静下心来读书的能力,拂去浮躁的风气,对今后做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过分关注“毕业生去哪儿”,可能不应是我们审视博雅学院教育模式的重点角度。

  打“通识教育”牌的教育机构,博雅学院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北大、复旦等国内知名学府都有类似学院。社会上还有不少打着这一旗号的社会培训机构,国人对于当前教育体制的反思已经落实在探索行动上是一件好事。这些特别元素丰富了当前教育模式,不仅是源自自身追求的独立探索,也符合主流教育体制致力改革的多元化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肯定“博雅学院们”的积极意义,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主流教育模式,只不过当下教育模式的过分同质化,亟待其他模式来调和平衡,博雅学院的意义正在于此。

  前不久,一则新闻说有调查表明高考状元更喜爱金融等“赚钱”专业,另一则新闻则介绍了北大古生物专业的“一人毕业照”走红网络。我既认同前者不应被标签化解读,也赞同后者的独立坚持更值得社会鼓励。千军万马过木桥,太需要些新思维、新模式来分流了。

  就像电影、音乐也有所谓的“实验派”一样,中国教育出现一些“实验派教育”搞搞新意思,善莫大焉。与其审视毕业生找工作的多了还是少了,不如研究博雅学院“实验”成色究竟如何:每学期主要课程只有3至4门,但包含大量阅读书目和读书报告;必修课程涉及拉丁语、书法、经典古籍等;学生忙于阅读和实践,自称比高三还紧张……从这些细节来看,博雅学生的生活确实与普通大学生迥然不同,能给大学生们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教育体验,博雅学院的“高冷”之路已经开了个好头。其实,很多百年学府尚且需要不断革新其教育方式,才刚刚迎来第二届毕业生的博雅学院还相当年轻,成败得失不必急着下定论。对这些敢于“不走寻常路”的探索者,社会还应多些鼓励和耐心,少些急功近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