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企业偷排,不算新闻。但企业一边偷排,一边动手脚让监测数据“永远达标”,听说这个升级版故事的人就少多了。
半月谈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由中央和地方配套投入污染在线监测网络的资金已逾百亿元,该系统可监控上万个污染源,但一些企业采用软、硬件手段制造“李鬼数据”,使其总是达标。
平心而论,记者披露的种种数据造假手段,技术成色不可等量齐观。如有的企业直接拔掉采样探头,此种招数干脆利落却“智商”不足;而有的企业擅长修改软件,让监测设备拿到了真实的样本却算不出正确的结果,实在是高!
无论手段高明与否,都能“破解”先进的污染在线监测网络。这种状况,堪称诸多领域监管部门与管理对象之间“拉锯战”的生动写照。比如,近年来食品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就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设立食安员,但上海福喜事件的盖子捅开这么久,谁听说过它的食安员姓甚名谁?该企业员工的内部反映都得不到处理,食安员职责的虚置可想而知。又如,中央禁令之下,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网上有礼”等隐秘的不正之风有所抬头;国务院早就要求“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但个别贫困县却还打着建小区的名义花天价造政府办公楼。
一些地方有的单位、部门和企业,对白纸黑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表面上遵从,背地里却想方设法绕着走。相对于表面上的奉公守法,背地里的胡作非为自然就是造假。但由于瞅准了制度的罅隙,这些“造假术”可以很长时间不被发觉,一旦败露,相关方付出的代价常常还远小于通过造假攫取的收益。
一边在严格管理,一边通过造假“软对抗”;正派的“独孤九剑”升级了,邪门的“九阴白骨爪”也随之长进,“治理—造假”俨然成为无休无止的“比学赶超”。若“造假总有办法”的乱象不能迅速得到遏止,就会传染一大片,增加社会大面积溃败的风险;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也会随之衰败。对付“造假总有办法”的社会毒瘤,除了坚决预防、连根割掉外别无良方。一些问题频发的“洋餐饮”在本国规规矩矩,就是因为在本国犯事代价太大,被罚到倾家荡产毫不足怪。
回到企业环保监测数据造假的事,想发现也不难。鼓励各方人士举报,企业自个儿造假就举报企业,与第三方监测机构串通就“一锅端”,然后处以天价罚款,并让举报人按比例分享罚款,这种事还能包得住吗?
这些并不稀奇的办法为何不用?从报道看,一些地方对“污染大户”兼纳税大户采取保护主义,这是最要命的事。看来,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应该提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