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解放日报:别消费感情,用心爱一次吧
//www.workercn.cn2014-11-1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一部分人忙着在“双十一”购物时,另一部分人也在庆祝他们的“双十一”——光棍节,网络上销售的虚拟情人由此火了一把。各种“萝莉”、“暖男”一应俱全,只要付钱,就能享受到来自虚拟情人的各种“服务”。

  虽然据说所谓服务,并不包括色情内容,但无可否认,这笔生意里兜售的并非类似快递、叫醒之类的普通服务,而是一种可供想象的情感。在安慰“光棍”的幌子下,情感悄然被放上了货架。

  按照消费主义的逻辑,感情不仅是可售的,还是可以速配的。东南某高校就搞了一出“一周情侣”的体验活动,50多对原本陌生的男女学生闪配成“情侣”。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活动居然是学生会组织的,同样号称没有色情和逾矩。但是速配的学生们“隔着玻璃kiss;用两根吸管同喝一杯奶茶;拥抱着拍照……”如此肉麻,让人连呼看不懂。

  曾几何时,情感是多么神圣,“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潮中,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不断攻城掠地,直至人们的精神家园。正如马克思等人所分析的,人的“物化”和“异化”使情感价值受到挑战和冷落。最明显的现象就是,社会组织的基础从情感让位给利益和逻辑。原本通过人际交往和劳动生产所满足的情感需求,转变成了娱乐消费的等价交换物。艺术堕落成娱乐,情感沉沦为物欲。

  用现代市场经济原理来看感情的商品化,有需求,才有供给。正因为情感的空虚,才使得消费主义有空子可钻。购买和速配感情的年轻人,其实是一种爱无力的表现——无法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来获得情感的满足。一个普遍的特征是:宅+缺爱,没什么群体活动可参与、没什么业余爱好、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目标。

  灯火阑珊的都市里,当人们面无表情地在手机上发送各种“表情”、“点赞”,麻木地点击鼠标,用购物欲填补不眠之夜,难道不感觉精神上缺了点什么吗?爱与恨、眷恋与厌恶,情感是人认识外部世界和自我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如果连这个都要机器代替、用钱去买,怎么能不感到失落和虚无呢?

  在无所不在的物欲化满足包围下,我们该怎么办呢?就在这个“双十一”,一场“失恋”展在上海开幕,也许可以给寂寞的人们一点启示。说是“失恋”,其实是关于“感情”的回忆。各种各样的主人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记录。既有热恋的甜蜜、失恋的痛苦,又有感悟和释怀。情感如此美好,只属于用心投入的人。

  找一个真正的对象去聊聊天、谈谈情吧。即使宁愿一个人“单”着,也要挺直了腰杆,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锻炼和有意义的爱好中去,也许和你志同道合的那个人,正在前方等着你。说到底,人还是要有点理想的,只有这样,精神才不会缺钙,情感才免于枯竭。(彭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