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是我国兴办开发区30年。今后,开发区不能再局限于对经济资源和技术产品的开发,而是要比以往更加重视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开发。也就是说,开发区已经被赋予转型升级探路者的新角色,将率先探索更多以发展模式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体来说,就是要向集约型、生态化、互动型、市场化等发展模式转型作出探索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促进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今年是我国兴办开发区30年。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人们不禁要问:今后的开发区应该开发什么?国办《若干意见》的发布,意味着开发区今后已不再局限于对经济资源和技术产品的开发,而是要比以往更加重视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开发。
改革开放之初,为发挥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吸引国外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入,国务院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之后,各种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发区经济”热潮也带动了对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规模空前的大开发。数量众多的开发区不仅构成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空间节点,也为其他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据统计,我国现在有国家级经开区217家,2013年吸收外资和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均已接近20%。
如今,开发区已经被赋予转型升级探路者的新角色,将率先探索更多以发展模式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一是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的探索。在全国数量众多的各级开发区中,由于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开发时间等原因,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粗放开发和无序开发的问题仍然不在少数。而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日益昂贵的今天,建立在大面积廉价土地之上、依靠低水平建设项目提升投资总额的开发区面临着竞争力下降的风险。此类开发区要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就必须着眼于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提高单位要素的投资回报率,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的转变。
二是向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探索。尽管我国多年来一直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出打造绿色GDP等生态经济理念,但在一些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完成投资任务和GDP考核指标,往往放任甚至主动招揽“三高”项目入驻。当地政府对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熟视无睹,对由此引起的群众意见置若罔闻,成为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居民与企业之间矛盾滋生甚至加剧的重要原因。此类开发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探索打破“边开发边污染”魔咒的生态化发展路径,逐步实现从生态破坏型开发向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三是向互动型开发模式转变的探索。由于行政归属权限和管理体制等原因,一些开发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程度不高,对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支持作用不强,或是表现出“极化效应”较强而“扩散效应”较弱的单向区域经济合作特征。这不仅制约了开发区自身的发展,而且弱化了开发区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要使开发区真正从所在地区经济的“先行区”、“示范区”升级为“引领区”和“辐射区”,实现从单向开发模式向互动开发模式的转变。
四是向市场化发展模式转变的探索。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时期,大多数开发区都是在各级政府的规划和扶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中许多政策性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一些开发区却由此患上了“政策依赖症”,认为政策支持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一观念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新形势下将会越来越不合时宜。推动更多开发区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更多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和竞争活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已是大势所趋。(盘和林 薛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