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武汉市林业局近日表示,全市境内有大小山峰500余座。大概是因为山多,所以山在武汉很不值钱,相当于萝卜白菜价。适逢房地产开发潮,到处都在挖掉山体起高楼,山体俨然成了城市开发建设的绊脚石。
一条好消息是,武汉市准备实施山体保护规划,方案正在武汉市规划网上公示。按照这个规划,全市447座山体纳入保护,其中主城区40座,其他区域407座。主城区山体以公园绿地为主,对已遭破坏的山体实施修复。
这当然是好事,但也有点荒谬的味道:一边保护一边破坏,一边破坏一边保护,可以说是破坏与保护两不误。破坏是因为挖山盖楼可以发财,保护是因为认识到山的价值理智尚存。或者,今天知道保护,但去年却将好多山体挖掉一角,挖山的理由有多种。难道去年我们还属蒙昧无知?不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懂保护山体的道理,而是缺乏刚性制度。
武汉山多,而国内很多城市没山,于是那些城市就人工造山,遂成知名景点。比如上海人工造山造湖,在长宁区挖出一个“银锄湖”,堆成一座高26米的铁臂山、一座高11米的黑松山,成为沪西风景名胜。在中山公园、鲁迅公园等处,上海人如法炮制。北京故宫背后的景山,是另一个类似故事。
但在更多的地方,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正因为它的有,所以必须挖掉它或者炸掉它。挖掉它可以建楼,如果要畅通交通,把山炸掉大概是最经济的方案。国内甚至有专家建议炸掉喜马拉雅山,以便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入中国内地。这也不奇怪,《列子》里愚公早就想搬掉太行、王屋二山。而更世俗的做法是炸山卖石子、烧石灰。
坐在京广、京沪高铁上,总可以看到一些“大好河山”变得残破刺眼。在河南郑州陉山山顶有春秋时期郑国良相子产的墓冢,近几年因为采石,子产墓俨然成了采石商面对的“钉子户”。武汉“光谷”有家大学科技园,在开发过程中曾经干脆将一座山挖平,我曾听到人们为之惋惜。
挖山炸山的同时,一门“山体修复学”也在中国诞生,而且日益成为显学。挖山炸山的当然不只武汉,国内很多城市面临同样的问题,各种案例汇编、专科论著次第出版。有报道称,济南市已治理破损山体138座、绿化破损面积1700万平方米。有趣的是,济南和武汉都有一座洪山,济南洪山被挖后修复成园林式山体;武汉市则提出“显山透绿”。
当然,认识到山体保护的重要性,对中国挖山史来说毕竟是一个转折点。武汉市制订山体保护规划,辽宁省出台《辽宁省青山保护条例》,使山体保护制度化。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应有措施避免开发商挖山赚钱、人民纳税补山。
按照正在建构中的自然伦理,地球的山山水水本应受到尊重,不应被随意改变。为了开发商的私利挖山,更是一件缺德的事。就算是盖楼,随坡就势,顺势而规划设计,不是更符合审美的需要?(杨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