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钱江晚报:高铁出翻译的洋相,教育不能看笑话
高路
//www.workercn.cn2014-12-31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很多人以为,技术是制约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第一门槛,其实,语言才是第一道门槛。据媒体报道,2012年底一个北欧项目,南车株机海外营销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离竞标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连对方企业CEO都同意了,最终却因方案翻译错误而被否定。

  街上卖卖衣服,打打手势比划一下,英语蹩脚一点没什么关系,可是高铁是个细致活,容不得半点差池。把刮雨器翻译成抹布,这个笑话不是一般的冷。中国高铁正以300多公里的时速冲向世界,如果在这样的阴沟里翻船,代价也太高了点。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大家都说好,可是中国高铁要走出去,依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出点洋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人说,一个翻译的错误黄了这么大一单生意,中国高铁要后悔,外方是不是也过于苛刻了?我们当年迎接外来的技术时就没有这么矫情。可是反过头来想一想,你卖的是高铁,不是日常用品,更不是衬衫裤子,那么高的时速有一个小破绽就可能酿成灾难性的后果,人家小心一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专业的精神,你本来就是后来者,削尖脑袋往里钻,当然不能疲疲沓沓就上阵了。翻译的错误很容易改正,可一旦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一时半会是很难转变的。既然立志要出口代表当今科技最高水平的东西,就不能以凑和一下的标准要求自己。后来者就得比前辈更用心一点,技术更先进一点,价格更实惠一点,否则凭什么打动别人?

  制约高铁走出去的早已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壁垒更坚固的软实力问题。你的标准能不能被别人接受,甚至你的文化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你有没有一套按国际规范办事的素养都会成为关键因素。

  比如这英语问题,关于中国英语的笑话,三天三夜都未必说得完,最经典的一句就是“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我们从小到大从没停止过学英语,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英语事业,可是英语却成了我们最大的短板,显然不是我们学习的时间不够多,也不是学生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

  走向世界看起来是人才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其实是文明的问题,再细一点说是教育的问题。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失去人力成本这一最大的优势的,拼完技术、成本以后,你就只能拼文明、拼教育、拼与世界的融合程度、认同度。我们学英语的人,不敢说全部,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英语如果不占分数,立马有一大半人碰都不想碰了。而老外会几句之乎者也就敢跑到胡同里跟大妈唠嗑、得瑟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字都写不全几个,但普通话已经能说得很标准了。比如这刮雨器的翻译问题,稍稍有点生活常识,而不是关在房子里死记硬背的人都知道该怎么翻译。

  不管是高铁还是别的什么,中国要走向世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人才会越来越不够用,很多事情在教育的阶段就应该解决,而不能等到步入社会,你不能老是拿这样的代价来为最简单的语言问题埋单。中国要走向世界,恐怕教育要第一个走向世界。

  没有用的东西学得再多,最终都要还给记忆,而学以致用,才有可能越学越精到。我们这不成功的外语教育是不是也该转转方向了?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最重要的标准仍然是会说会用,而不是试卷上的一张张考题,那么,能不能把考试的重点、分数的权重反一反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