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能否让小地方也享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能否让偏远地区的民众也有畅通便捷的回家路,才是检验国家的发展是否协调、均衡、健康的重要指标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段子:“这几天,北京写字楼里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挤上火车,陆陆续续回到铁岭、回到建福、回到广西,名字又变成了桂芳、翠花、秀兰、大强、二饼、狗剩……”这样的段子当然很刻薄,但又非常真实——春运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就是从光鲜亮丽的城市出发,回到偏远凋敝的农村;他们在上火车时是一种身份,火车到站之后又是另一种身份。
“Linda”们生活的城市,与“桂芳”们生活的乡村,其实都是真实中国的一部分。只不过在平时,我们更习惯于将镜头对准前者,而疏于对后者的关注;我们更习惯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日新月异、越来越繁荣的一面,而忽略那些在原地踏步甚至被甩出发展轨道的角落。年复一年,唯有春运期间的归途列车,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打量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状态,进而观察今日中国面临的发展课题。
受益于“火车6次大提速”“建设8小时高铁圈”等因素,很多人“在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春运归途不再像以前那样狼狈了。纵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更加通畅,确实值得“点赞”,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在完善交通网络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毛细血管”不够畅通,尤其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依然很薄弱。
最近,《新华每日电讯》就报道了一个“Linda还乡”的故事——外出务工人员从广州乘坐高铁到湖南溆浦南站,只需要4个小时;但从高铁站走回雪峰山地区的北斗溪乡黄田村,却需要大半天;如果赶上雨雪冰冻天气,根本无法上山。因为交通不便,有多名村民在生病后送下山的途中去世;当地干部带领村民修路18载,但直到如今,坐车上山下山对山上的“四不通”村落来说依旧只是个梦。
很多人看得见雪峰山下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列车,却看不见雪峰山上艰难蜗行的归人。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中国发展现状的隐喻:区域发展失衡,农村城市苦乐有别,但有时“乐”的成绩会将“苦”的问题遮盖住。正如黄田村村支书所说,高铁和高速公路的通畅遮蔽了一些乡村公路还很落后的现实,在他们那里,通往百姓家门口的路仍未修通。可问题是,没有“毛细血管”的畅通,人们的幸福感必然大打折扣。
如果我们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这个问题,便不难发现,这种现状并非是某一个地方面临的困境,而是整个中国都必须妥善应对的发展困局。一些优质资源、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等,过多地向一些重要城市、核心领域倾斜。
我们当然知道不可能做到资源配置“无差别”,但现在的突出矛盾是,一些地方的发展思路不科学,过于强调“看得见”的部分而轻视“看不见”的部分,甚至以为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就可以对“次要矛盾”不管不顾。事实上,能否让黄田村这样的小地方也享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能否让偏远地区的民众也有畅通便捷的回家路,才是检验国家的发展是否协调、均衡、健康的重要指标。中央正在极力让改革成果全民共享,这也需要地方加把劲。
不过,交通问题只是被春运这个放大镜扩显得比较突出的一个发展议题,甚至春运本身也只是国家发展课题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样本。见微知著,仔细研究这些平时不容易被关注、被看见的具体问题,反思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的不足,矫正一些不够科学的发展理念,才能让春运列车衔接的两头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春节过后,“桂芳”又将陆续变成城里的“Linda”,故乡将再次变成一个遥远的名词,但故乡的问题仍等着被看见、被解答。
沈 峰:“高速堵车免单”符合公众利益 2010-09-15 |
林红梅:高铁时代第一个春运盼提升的不只是... 2011-01-20 |
林红梅:保春运,期待交上出色答卷 2011-01-20 |
涂启智:心安之处即故乡 2011-01-21 |
李亚楠:高速公路免费期盼不再“两三天” 2012-01-20 |
不如多在政策激励上动动脑筋 2013-01-23 |
有话直说:不如多在政策激励上动动脑筋 2013-01-23 |
樊 梅:清除“路障”春运方能畅行 2013-01-25 |
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思考 2014-02-14 |
经济日报:中国正在进入高铁时代 2015-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