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昨天上午闭幕后,李克强总理与中外媒体见面,一一回答了记者关心的经济、民生、反腐、外交等热点话题。临近结束时,人民日报记者抓住机会提问总理:“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读书感受?”总理记者会时间宝贵,各路记者争分夺秒提问国计民生大事,如此场合,提出一个关于读书的问题,在一些网友看来:是不是“弱”了点?
的确,在很多人眼中,阅读只是个人习惯,算不上国家大事,无关乎国计民生。说 “读书之问”在总理记者会上显得“不疼不痒”,这多少折射出一种心态:当下社会,无论是在公共话题还是个人议程中,读书的位置都排不到前面,相比之下,政经热点、时事关切、国际风云……似乎这些才该是向总理提问的“正题”。
我们不该轻视“读书之问”。对于公众读书少,不仅媒体关切,两会代表委员历年来也多有建言。第11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而即便这4.77本有限的人均阅读量,其中八成还是学生课本教材,主要体现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多读书方面的“不遗余力”。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年人读书偏少,无心读书,这和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量转向手机不无关系。有人说,屏幕化的阅读也是阅读,但不可忽视,手机是阅读载体,但更是社交、游戏工具。开着网络,拿着手机十分钟,很少没有电话、短信、微信进来,就阅读而言,很难做到专心致志、陶醉其中。面对朋友圈、微博的不断“刷屏”,许多都市年轻人无力抗拒,陷于“一直想离开,却已离不开”的纠结。
多读几本书,一个地方GDP不会因此上去,个人也不会就此发财致富,抱着这样的心态,低头一族会越来越多,纸质阅读就会渐行渐远。杨绛先生曾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何尝不是这样,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梦想都很多,但离书本远了,创新就会缺乏营养,道德就会缺乏支撑,前行就会缺乏定力。
中国的发展,体现在诸多指标走向世界领先。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经济、收入、外资等数据的迎头赶上,却忽视了全民阅读量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巨大差距,这既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也关系着一个民族长远竞争力。可以说,把阅读放在国家大事的位置上完全“够格”。正因为如此,推行“全民阅读计划”才会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才会有总理说的 “明年还会继续”。
对社会来说,记者在总理记者会上的“读书之问”揭示了一块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短板”,当引起各方重视,推动各级政府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改善公众阅读条件上不懈努力。对那些因为忙或者各种原因远离了书本的人们而言,也不妨听听总理的回答:“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 繁忙如一国总理尚且如此,这是对我们每个人拿起书本、享受阅读的最好启示。
全民阅读立法 2013-08-05 |
伍少安:立法有助让阅读成为常态 2013-08-05 |
魏英杰:推动阅读宜多建图书馆少列书单 2013-08-05 |
王传涛:立法阅读促进型立法的积极尝试 2013-08-05 |
李 记:期待立法推动全民阅读“华而有实” 2013-08-05 |
全民阅读需要文化合力 2013-08-06 |
朱永新:让阅读成为国家节日 2014-04-22 |
张 砥:倡导全民阅读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4-04-25 |
文化周刊:阅读是义务,是权利 2014-12-22 |
文化周刊:阅读是义务,是权利 2014-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