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昨天是全国高考首日,南京2.6万考生赴考。本报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幅幅带有温度的画面:城管在全市设29个护考点,提供铅笔、急救药品、免费饮用水等;警方出动多个警种,在考场周边疏导交通、维护秩序;出租汽车行业组织开展高考期间“爱心送考”活动,连续第16年为高考考生提供往返考场的接送服务;除了家长,学哥、学姐、学弟、学妹们也带上横幅来到考点外为考生打气、加油;有些家长为了讨个“彩头”,特地给孩子穿上红色的衣服,早上吃了粽子和米糕……
这些画面,可谓整个城市对青年学子们的深情守望:愿你们顺利,祝你们成功!为此,路人们悄悄地为考生绕行,大妈们静静地停下广场舞,亲人们默默地守候在考场外,如此等等。从这些带有温度的细节和画面里,我们也不难读出高考的分量,读懂南京作为教育名城所蕴藏的深厚的支撑力量。
十年寒窗,一朝收获,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多年前,笔者在皖中一个小县城参加高考。考前,县领导动员全县人民“为高考让道,助孩子成功”。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几辆洒水车也集体出动,提前把考场周边的道路清洗了一遍;县城的主干道上,还拉起了“今日家乡助你成功,明天你助家乡腾飞”之类的标语。20多年后,从小县城到大南京,“全社会护考”的场景更丰富、关怀更细腻,但贯穿其中的教育关怀却一以贯之。
有种观点认为,各方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携手为高考降温。单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这当然没错。但不妨换个视角来看:作为全国性大考,高考是万千考生人生的一道重要关口,各地考生面对的是全省乃至全国考生的竞争,为本地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应试、赴考和休息环境,助力这些“子弟兵”在家门口顺利过关,这是成年人的当然之责。“平常心”当然不可或缺,但它更多地体现为不事张扬地做好服务、保障,低调务实地为考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助力他们顺利跨过这道人生关口。
“平常心”还应做如是观:不要把高考视为唯一一条上升的通道,人为地制造“成败在此一考”的紧张气氛。这对社会各界又是一个提醒:对考生的关怀、守望,应该有“温度”,但更应有“态度”,切莫过度升温“烫”伤了考生,让考生背负过多的重压。这需要我们恰当地掌控火候,理性地看待高考,“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正如昨天有媒体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路就在脚下。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少些奔波 2010-06-08 |
假听证会是民意造假 2010-06-07 |
任陆圻:别太在乎高考它只是一次考试 2011-06-08 |
王永军:给“高考热”泼点儿冷水 2012-05-24 |
时言平:“高考状元”可关注,只须少些功利心 2012-06-25 |
张彦春:状元不成才?平常心待之! 2012-07-06 |
胡印斌:降温高考,社会也该摒弃“应试思维” 2013-06-08 |
叶金福:少“陪考”,多“放手” 2014-06-05 |
赵清源:请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2014-06-10 |
顾 骏:面对教育积弊不捂盖子不撑面子 2014-0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