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们乐于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摘下雷同的面具,展现自己的个性。宣传片只是“面子”,办学模式有特色,才是大学个性的真正“里子”。找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改变整齐划一、照本宣科的办学模式,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高考刚结束,中国多所大学密集发布招生宣传片,引发关注。各所大学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教育界人士称拍摄宣传片成为近年来高校的一股潮流,有的制播费用甚至高达百万元之巨。(6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复旦大学宣传片涉嫌抄袭一事,引来轩然大波,其影响力早已不局限在复旦大学师生、校友的范围内,俨然成为了一桩公共事件。这说明公众已默认宣传片代表的是高校形象,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高校的水平。在社会的高度关注之下,近年来试水宣传片的高校也络绎不绝。虽然质量有高有低,甚至不乏争议之作,但总体来看并非坏事。制作精良、创意优秀的宣传片在社交媒体上一传十、十传百,在极短时间内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不仅传播效率更高,“性价比”也很高。比如西北师大招办主任表示,宣传册印3000本也要花三、五万元,而花同样的钱,去年该校制作的宣传片点击量已达到32万次。
宣传片何以成风,其中当然有客观环境的压力:由于出国留学火热、职业教育兴起等渠道分流,近年来高考学生数量呈下降趋势,学生与高校之间开始朝“买方市场”转变。高校有了危机感,自然要动脑筋招揽学生。但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高校开始注重形象宣传的背后,其实是意识到了学校特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国内高校处于千人一面的状态,除了几所顶尖学府之外,大多数高校之间的区别似乎仅仅是分数线高低不同。哪怕有宣传片,也只是照本宣科的模式化作品:占地多大、学生多少、历史多久等等。但这一两年的高校宣传片则更强调学校的个性,比如人气颇旺的北大宣传片《星空日记》,抛弃了罗列名师等老套路,以微电影的形式将梦想与励志相结合,突出了北大开放清新的思想氛围和厚重进取的人文气质。学校本应是一个思想活跃、激发创新的地方,宣传片也不应陈腐说教。纵观一些世界名校的宣传片,它们在开放和个性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比如耶鲁宣传片中老师用说唱方式来介绍学校特色;哈佛大学一则宣传片还模仿老电影的风格,甚至请出卡通人物辛普森“友情出演”。
当然,宣传片只是大学展示个性的一个载体而已。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宣传片只是“面子”,办学模式本身有没有特色,才是大学个性的真正“里子”。找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改变整齐划一、照本宣科的办学模式,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在这方面,我国高校更加任重道远。以代表办学理念的校训为例,有报道称“211”大学校训雷同,“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而在专业设置上,众多高校也将“人有我有”奉为圭臬,电子商务、法律、新闻……别人开什么专业我就开什么专业,完全不结合自身特色,也不顾辐射地区的实际需求。
从多姿多彩的形象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高校的个性化意识已逐渐苏醒。不仅政策环境上赋予高校招生、办学更多自主权,很多学校也大胆创新,迈出了“不走寻常路”的第一步。比如通过自主招生,让学校主动招自己想招的学生,而不仅是被动招达到分数线的学生;比如在培养方式上,通识教育、“书院式”教学、国学特色……高校正在摸索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
我们乐于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摘下了雷同的面具,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既是学生之幸,也是唤回大学精神的必由之路。我们常呼吁,高校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高校自己先“不拘一格”起来,很有必要。
新华网:利用校名欺骗性招生要严打 2009-08-10 |
新华网:利用校名欺骗性招生要严打 2009-08-10 |
高招改革呼唤先行者 2010-11-11 |
徐 娟:“生源荒”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2012-08-21 |
如何看高校更名热 2013-05-23 |
范子军:“女神奖学金”透支大学精神 2013-11-22 |
郭大成:大学应培养“大写”的人 2013-11-28 |
科教时评:不妨抱着宽容态度看大学迎新 2014-09-05 |
不妨抱着宽容态度看大学迎新 2014-09-05 |
东方网:大学精神与社会风尚 2008-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