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别用“医生坏”安慰患病孩子
王琦
//www.workercn.cn2015-07-27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小孩子看病打针吃药,哭得“梨花带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但日前,重庆九龙坡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吐槽: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然这样安慰孩子:“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7月26日《重庆晚报》)  

  笔者曾在医院计划免疫科就职,也就是给孩子们打防疫针的地方,在这里“医生坏”的事件非常普遍,基本每天面对三四起是很正常的。带孩子打针,是一件让家长非常头疼和心疼的事,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其做法却值得商榷。有人会说,只是说说哄孩子罢了,医生何必如此较真?诚然,此类做法对医生影响不大,而看似疼爱的“哄孩子”却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首先,正如发微信的医生所言,“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恨医生?”“医生坏”的安慰会加重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和憎恶心理,无益于孩子对医疗正确认知的建立,此次“哄好”了,下次的“打针路”会变得更难。而且,由于恐惧,或许会让孩子讳疾忌医,一旦发现不舒服则会想方设法隐瞒,从而错过就医的最佳时机。其次,“怨人式”的疼爱教育,不仅让孩子无法体会忍耐和坚强,更易让孩子养成遇事推卸责任的习惯。打针固然疼,却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又岂能恶语相向。须知,良药苦口利于病,针尖下何尝不是温情?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孩童有“怨人”倾向,有所不满即乱发脾气,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还未形成理性思维方式,需要家长正确引导。与“怨人”型的家长相比,一些家长不仅会直面告诉孩子要去打针,还会在注射完成后引导孩子向医护人员说谢谢。这让我们感动,而事实上,此类孩子也更易接受“打针”这一现实并勇敢面对。这样的经历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正如我们常见到的“孩子摔倒反怨地”现象一样,打针怨医生也是过分溺爱小孩的表现。面对“打针”,孩子可以抗拒,家长却不能放任这种反应,而应合理引导,让孩子正确认识医疗常识,从而强健其体魄、完善其人格。推而广之,对于怨人式的疼爱教育,家长们也应深入反思。孩子摔倒不能怨地,打针疼不应说“医生坏”,否则,受伤的除了医护人员,还会有孩子本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