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接二连三,仅过去的一周,全国就发生了4起电梯安全事故,3人不幸身亡。一时间,“如何安全乘坐电梯”的攻略帖和各种段子在网上大面积传播。有学者指出,湖北荆州扶梯“吞人”这一事件所引发的舆情有点“过度反应”。但讽刺的是,这种“过度反应”恰恰折射出了公众公共安全感的缺乏。学者口中的“过度反应”更像是公众应激反应下的舆论倒逼。
乘坐电梯,有可能被这个吃人的老虎吃掉;在人行道上走着,有可能遭遇塌陷掉进热力井;暴雨中开车,有可能被涵洞这个“马路杀手”干掉……
这些过往发生的安全事故,一次次刺激着公众脆弱的安全神经。虽说概率小,但吞噬生命的“陷阱”和“机关”防不胜防。在这种情境中,就算你再“过度反应”,也总还是会有一些安全盲点无法顾及。
一些灾难事故的发生,有天灾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人祸。上周发生的几起电梯“吞人”事故莫不如此。维保行业鱼龙混杂、行业监管不力等原因让原本应该严密的电梯安全网隐患重重。仅国家质检总局在今年上半年的排查中,就发现将近5%的电梯存在安全隐患。更让人痛心的是,尽管之前电梯“吃人”的悲剧已发生多起,但依旧没能阻止之后同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每一个悲剧都是一次惨痛的教训。“血的教训”本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在严厉的追责惩戒和举一反三的自检自查中堵住潜在的安全漏洞,消除风险隐患。但反观“事故-反思-事故”的恶性循环,不难发现,不少反思和检查最终都流于形式。这不是因为我们缺少安全标准和体系,也不是因为我们缺少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而是因为我们丢掉了作为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感和良知。责任感和良知缺位,反思再深刻也只不过是一场集体幻觉。
雨果说,“下水道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心”。如今,代表良知的已不只是下水道了。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大更美,楼更高、路更宽,但同时城市的“系统”和“软件”也要同步升级、更新换代。没有“系统”“软件”的支撑和运转,没有它们对各种新涌现的安全风险的查杀,城市再美,也是脆弱的。照此,随着城市里电梯等公共设施设备的增多,理应有立体化的安全责任体系来“兜底”,理应有完善的公共安全制度和管理来护航。说到底,公共安全意识的培育和管理工作的改进,不能被城市化甩在后头。
荆州扶梯“吞人”事件发生两天后,质检总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质监部门督促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在8月10日前对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进行逐台检查,发现隐患立即停用。希望这次的“逐台检查”不要再变成应付和走过场,各个责任主体都能担起责任、切实用心,进行全面的、实实在在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否则,社会信任和公众安全感就会像橡皮擦,在一次次的懈怠和延宕中,不断损耗变小。
刘晶瑶:深圳地铁扶梯出事扶梯安全不能忽视 2010-12-15 |
冬雪草:以逆向思维治电梯逆行 2011-07-12 |
谢昱航:把不住的安全关让人心生恐惧 2011-07-12 |
李代祥:究竟还有多少电梯伤人隐患 2011-07-12 |
张 铁:别等事后才想起“安全警报” 2011-09-29 |
吴睿鸫:电梯“安全防护堤”如何构筑 2011-11-29 |
徐迅雷:挂个警示牌杜绝不了电梯夹人 2012-01-31 |
伊 夫:新国标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2012-07-25 |
耿银平:电梯坠亡悲剧击中“维修麻痹症” 2012-09-14 |
吕晓勋:公共安全风险应有多重化解 2014-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