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凉民证”营销,无耻比无知更可怕
封寿炎
//www.workercn.cn2015-08-2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江西萍乡在湖北武汉推介夏季旅游时候,派发了两万份“凉民证”。持“凉民证”的武汉市民,可以免费到萍乡的武功山纳凉避暑。因为“凉民证”与日本侵华期间发放的“良民证”谐音,这种拿民族屈辱历史作商业噱头的行为,受到了舆论的广泛批评。

  遭受日本侵略,这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良民证”身上,则承载着整个民族最屈辱的记忆。它见证了当时的日伪政权在占领区推行的身份管理制度,是一种相当于“亡国奴”的历史标签。为了撕去这张耻辱的标签,中华民族牺牲了3500万儿女的热血和生命,坚持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如此惨痛的历史记忆,如今竟然变成了商业推介的营销噱头,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让人无法接受。

  历史教育的普及,使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晓日本侵华的基本史实。这些拿“凉民证”作广告的人,恐怕并非完全出于无知。但是,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如果历史教育流于表面,那么尽管能够告诉人们一个大概的基本框架,却很难带给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很难让更多人在理性的层面上,深刻思考这场战争。甚至,仅仅停留在仇恨的情感层面也是不够的。提起日本侵华的历史,许多中国人都会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但是,这却没能避免真正的历史被扭曲、被消费、被娱乐、被消解。电视台热播的“抗日神剧”,正是利用人们的仇恨情结,悄悄地偷梁换柱,在娱乐、在消费历史。一些提到日本侵华就咬牙切齿的中小学生,也可能跑去街边摊点,购买一张“一等良民证”揣进书包里。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需要摆脱流于表面、片面狭隘的误区,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唤起仇恨情绪、激发应激心理机制的层面。对于20世纪这段重大历史,应该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挖掘,并在民众中开展更鲜活更深入的教育。如此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为何得以发动起来?那些令人发指的大规模暴行,又可以留给后人多少警醒和启示?试想,如果一个人能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的残酷性、严肃性和庄重性,对外敌横行、国破家亡的惨痛体验感同身受,那么很难想象,他会拿“良民证”来当营销创意;也很难想象,他会穿上“皇军”的服装,去玩什么“鬼子抢花姑娘”的游戏。

  那些认为只是开开玩笑、不必过度敏感的人,可以看看别的国家是如何对待“二战”历史的。同样是在“二战”期间受尽法西斯主义蹂躏的欧洲,甚至是“二战”的策源地德国,有谁敢拿纳粹和希特勒去当商业创意的噱头?有谁敢拿“反犹主义”来开玩笑?这种对于法西斯主义的彻底否定和坚决切割,不但因为有着严厉的法律和意识形态的外在约束,还因为有着教育、文化、艺术、哲学、舆论,以及几乎涵盖一切层面上的深刻反思,变成了民众精神和情感上的自觉。有了这样的社会氛围,苦难经历就不会轻易被娱乐和消费,惨痛历史就不会被扭曲和消解,而成为镜鉴过去、启迪未来的重要精神思想资源。

  毫无疑问,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战争过后,整个人类社会都在痛定思痛,进行深刻的检讨、反思和追问,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共同遵循的历史观和文明底线。无论是某些人出于政治目的歪曲历史,还是打着商业幌子践踏底线,都意味着对人类文明的背弃,那是比无知更可怕的无耻。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但前提就是人们要正视历史,自觉从历史灾难中学习,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如果对于巨大的历史灾难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娱乐消费、扭曲消解,那么历史灾难不但不能带来历史进步,反而有可能一再重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重温历史,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思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