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本报报道,市政府近日出台《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作实施方案》,确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7位历史文化名人,采取雕塑形式进行展示。此前,市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员会、市政协先后提交相应提案和建议案,推动我市弘扬历史名人文化、打造独具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出台,标志着这项工程进入推进实施阶段。
南京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据专家统计,少说也有一两千人,其中较为著名的在两三百人左右。多有多的好处,可以彰显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含量;但多也有多的难处,如何从这么多名人中筛选出一部分在公共场合予以雕塑展示,就不是件容易事。前一阵子,围绕这份名单社会各界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中有一个最大共识:此事应做,而且还应做好。争论的部分,则都集中于“如何才能把好事办好”,各界人士为此提供了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值得主办单位参考借鉴。
历史文化名人是城市的名片和灵魂,属于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公共空间对他们进行的雕塑展示,亦将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市民关心“选谁建、怎么建、建哪里”,首先体现了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视、对自己家乡的认同和自豪。这份特别的感情,也是主办单位把名人雕塑打造成“匠心独具的传世之作”的动力之源、智力之源,有关作品理应经得起广大市民的“评头论足”。
前两年,有单位在某景区竖立了一尊历史人物雕像。由于事前无讨论、事中无公示,雕塑一夜之间建起来,结果人们议论纷纷,甚至有眼尖的市民指出了其中不少“硬伤”,比如说奔跑中的骏马尾巴不可能垂地等等。这一案例值得我们重视。名人雕塑要经得起“评头论足”,一方面需要专业人士秉持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创作精品;一方面也需要主办单位敞开大门,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广集民意,修正既有的方案,同时也为后续作品提供镜鉴。
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历来有专业话语和业余话语之分,此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普通市民的意见,很可能大多数都属于“看热闹”,但不应忽略的是,“高手在民间”,有些民间高手看到的也是相当专业的“门道”,专业人士不应回避这样的意见。即便对于那些“看热闹”的大多数,专业人士和主办单位也应该多做解释和沟通,努力让老百姓既看了“热闹”还懂了“门道”。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普及和推介,也是专业话语和业余话语的良性互动。
对城市历史文化名人开展雕塑展示,这件事很有眼光和魄力,其深远意义可能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充分彰显出来。有热议乃至争议非常正常,也大有必要。面对市民的“评头论足”,主办单位感受到的不应只是压力,更应是一份沉甸甸的期待。何以回馈期待?唯有尽出精品。
广州日报: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的意义 2009-08-25 |
广州日报: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的意义 2009-08-25 |
王石川:虚拟世界不是法律空白地带 2012-01-30 |
杨文浩:冰心墓碑遭涂鸦,公共利益很受伤 2012-06-04 |
孟祥海:家庭纠纷岂能拿公共文化设施泄愤 2012-06-05 |
“射雕情侣” 2012-08-03 |
“吊死”老子 2012-12-20 |
王 琦:城市雕塑不能是少数人的孤芳自赏 2012-12-20 |
何勇海:“梦露雕塑”被拆是公序良俗的胜利 2014-06-26 |
谁来保护秋瑾的那把剑? 2015-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