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全方位、积极进取的外交实践赢得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让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国的“朋友圈”亦不断壮大。可以说,“习式外交”开创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时代,推进了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开启了中国开放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外交也逐步从过去的“被动应对”发展到现在的“主动引领”,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而世界也越来越被博大精神的中国思想所折服。
在政治领域,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积极与世界各国增进政治互信。三年间,习主席出访国家超过50个,足迹遍布五大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外交的智慧和魅力。继提出中国梦、正确义利观、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之后,习主席又相继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亚洲安全观等外交理念,使得中国外交战略架构日渐清晰和完善。在这些新的外交思想和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方案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正能量,中国也因此赢得了东方大国应有的尊重,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互信不断得以深化。
习近平外交理念从根本上否定和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窠臼,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为出发点,将“和”的内涵阐释为以“和平”、“合作”为核心的睦邻原则。他向世界清楚地表明:“国强未必称霸”,中国的崛起将成为世界之福而不是世界之祸;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 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树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权力转移完全能以和平方式实现。
在经济领域,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国情社情、政治制度等存在巨大差异,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尊重各国实际情况,因国施策,方能实现共赢。因此,共商、共建、共享被确定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三大原则,它是中国外交所一贯坚持的平等、互利、共赢理念的集中体现。共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沿线国家首先要对如何推进“一带一路”达成共识,否则共建和共享就无从谈起。习主席在出访中多次强调要积极探索“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这表明,“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为实现一己之利而制定的战略,而是真正要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已经超越了这一理念,强调的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有很大区别。己所不欲一方面强调的是自律,但另一方面强调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人所不欲则更加重视他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超越“自我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中国著名哲学家赵汀阳先生曾对这一问题有过精辟论述。从“一带一路”倡议所坚持的原则来看,中国绝不是将自身战略强加于别国,而是强调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合作的最优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这一哲学思想改良的最好呼应。
在社会人文领域,以“公共外交”为引领,积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除了大力推进“旅游年”、“文化年”以及促进各领域人员交流等措施外,习主席还利用元首互访的时机,开展了很多极具特色和魅力的公共外交。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庄园会晤、瀛台夜话这种新的外交方式尝试,拉近了领导人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让外交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而且效果也是事半功倍;习主席在出访中常常用普通百姓的事例、用对方国家的谚语、问候语等与普通百姓交流,不但让普通民众感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自信和亲和力,也让中国外交软实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回顾三年来习式外交的成就,除了一系列新战略的提出和新政策的实施,我们更能感受到它带给人们的思想的激荡,这些新的思想不但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一场思想盛宴,更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素材。
人民日报海外版:从三首情歌看30年 2008-11-28 |
人民日报海外版:从三首情歌看30年 2008-11-28 |
中国青年报:谷歌演完闹剧灰溜溜退场 2010-01-26 |
中国青年报:谷歌演完闹剧灰溜溜退场 2010-01-26 |
人民日报: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 2012-11-06 |
吴 乔:创新思想观念亟须深入转变 2012-11-12 |
冷眼观潮:谁让这块“金字招牌”蒙尘? 2013-01-21 |
龙金科:舆考中国 2013-11-06 |
王义桅:中欧合作的三重洲际效应 2014-10-08 |
王义桅:中欧合作的三重洲际效应 2014-10-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