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历史一再证明,在很多情况下,谋求发展光靠赶超的勇气和激情是不够的,必须有正确的发展理念作指引,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实现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特别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党和国家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指引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理念的突破和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发展理念,特别是提出了快速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把党在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定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同志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提出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发展理念的一个巨大突破和进步。此前,我国很少使用人均指标,通常是以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发展。由于这一指标不能反映净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所以尽管从数字上看增长速度不低,但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也难以了解我国的真实发展水平。实际上,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0美元,在世界上排在后列,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提出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使我国对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目标有了比较精确的定位,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更加符合国情和发展规律。
在发展目标中强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当时也有国际发展大势的影响。二战以后,许多从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缓解贫困、增强国力,它们多数确立了以经济增长,更确切地说是以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的报告,1969年应世界银行要求提出的皮尔逊发展报告,以及作为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规划底本的廷伯根发展报告,都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首要发展目标。而且,东亚和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快速发展,印证了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性。然而,片面强调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而忽略全面发展,在一些拉美国家也带来产业畸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债台高筑等问题,造成有增长而无发展,甚至使一些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认识到完善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早在1982年底,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通过“六五计划”时,就把“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正式改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的理念。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又提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理念,并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提升伴随改革发展进程,发展理念的突破推动改革发展实践的突破。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提升,预示着我国发展将再次取得突破性成就。
践行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关键抉择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未来发展和生活前景产生了新的期待和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动荡多变,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与30多年前相比,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许多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新挑战。要理解新情况、把握新趋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聚焦国情、突出问题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践行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关键抉择。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不创新只能是死路一条。我国改革开放后长期依赖投资、出口和劳动力供给,通过引进外资、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目前,这些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产能过剩、出口受阻、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仅仅依靠传统发展动力,继续沿着老路走,已经很难走得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还是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都是关键一招。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之魂,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并不仅仅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也不仅仅指高科技、机器人、互联网等,创新体现在每一个产品、每一台机器设备的升级换代和标准制定权上。过去我们说,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现在我们也可以说,不创新也是死路一条。创新是艰难痛苦的,也是长期的,短期难以奏效。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上端,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要打破这种垄断,必然会受到打压和排斥。所以,对创新的长期性、艰难性必须有充分准备。近年来,我国在大飞机、重型汽车、智能机床、高铁、高速公路、大型桥梁、手机、互联网等一系列领域已成功走出创新之路,显示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能和广阔前景。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通过创新尽快实现新旧动力转换,实现发展的成功转型。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人均GDP不足200美元到2000年人均GDP超过800美元,用20多年时间增加了500多美元;从2000年开始,仅用15年时间,人均GDP就从800多美元增加到8000美元,增加了7000多美元。在这让世界惊叹的快速发展中,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也格外突出。特别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以及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短板。人均GDP8000美元曾经是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遇到的增长“天花板”,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问题,它们在这个“坎”上停滞了一二十年。我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门槛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解决好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国内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协调发展是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的基本遵循。
人民日报:打造“新经济平台”之“芯” 2009-08-24 |
人民日报:打造“新经济平台”之“芯” 2009-08-24 |
周生贤:创新是发展的基因 2010-08-19 |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2015-10-30 |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2015-10-30 |
王一鸣: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正能量 2016-01-14 |
用新状态贯彻落实新理念 2016-01-24 |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6-01-27 |
从《论十大关系》到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发展... 2016-02-01 |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全面振兴 2016-03-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