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南京慰安所旧址多遭拆除
耻辱过往不该被集体淡忘
据现代快报 南京曾是侵华日军设立慰安所数量较多的一个城市,不过现在很多慰安所旧址连痕迹都没了,南京主城区只剩下4处。由于城市变化较大,许多慰安所旧址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有专家建议,对于已经不复存在的慰安所旧址,可以考虑在原址处立碑,以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背景:由于侵华日军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长期设在南京,所以南京当时驻防日军甚多,南京也成为慰安所较为集中的城市。其主要集中在南京的4个地区:城南从夫子庙到大行宫一带;城北下关一带、城中部地区、城外郊区。据统计,除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临时的慰安所无法统计外,8年抗战中,南京共有40多处慰安所。
声音: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上世纪90年代,我曾经到南京对慰安所旧址进行调查。当时调查发现,夫子庙、大行宫、下关都有慰安所旧址,但如今,绝大多数慰安所旧址都已经被拆除,难觅痕迹。
点评:包括南京在内,许多地方的抗战遗址保护状况不一,有的已经被完全拆除。而保护这些遗址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历史留下证据,更重要的是,发挥这些遗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耻辱的记忆也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整个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只有正视过往的耻辱,才能直面未来。
留住这些记忆,不是为了仇恨、冤冤相报,而是为了不让人间悲剧重演,为了人类共同的和平未来。而只有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因此为国家发展尽己所能多作贡献,这个民族才能筑起永远固若金汤的长城。
上海“绿房子”开放现混乱
文化遗产不能总是大门紧闭
据新华社 上海市文物部门推出了“探寻深巷中的文化遗产”活动,首度开放上海20处人文建筑,向市民免费开放一天。然而,当天上海市民在参观由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的“绿房子”时,一度发生推搡冲进小屋的情况,场面颇为混乱,以至于不得不出动警力维持秩序。
背景:“绿房子”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铜仁路333号,于1938年落成,是匈牙利籍著名的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海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因其建筑和围墙大量采用绿色面砖而得名。占地面积逾500平方米,地上4层高度超过15米,是上海首个引入电梯的私人住宅,古董电梯至今仍能正常工作。曾为颜料大亨吴同文的私邸,当时号称“远东第一豪宅”。
修缮后的绿房子将主要用于办公及小型学术交流研讨,未来也可能辟出一定空间用于相关的展示活动。
声音:上海市文广局、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文化遗产免费开放,出现一些混乱现象,我觉得不必求全责备。这说明市民对文化的渴求远远超过了政府部门的预期,而我们对此准备得还不够充分。
点评:市民之所以发生推搡拥挤,是因为部分历史文化建筑开放时间过少,对于有意参观者而言,“过了这村没这店”,因而造成参观者云集,而文保部门又没有及时做好大客流应对准备。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文保建筑挂上了牌子后,却对市民关上了大门。文保建筑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保护这些建筑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让它们发挥文化教育功能,使城市历史在市民的记忆中得以传承。研究如何开放,有的时候比研究单纯的保护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