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
对于大学里的作家班,公众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作家班培养不出作家”。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当然有很多,比如很多作家没上过大学,只上过作家班的人往往缺少社会和人生体验等等。但是仔细想来,这一观点又有些以偏概全,或者说是夸大其辞,用少数非科班作家的成功掩盖了多数的不成功。
苦难出作家,愤怒出诗人。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句话就有些不全面了。不可否认,我们很多作家学历很低,没上过大学,不是中文系毕业,但文学成就却非常高。比如萧红、赵树理等等。但是我们同样有一批科班出身的作家,比如刘震云、苏童、贾平凹。所以说“作家班里培养不出作家”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作家自然离不开人生体验。但在今天人生体验的得来,不一定非得经历什么大苦大难,大喜大悲。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创作专业未必会让一个人马上就能成为作家,写出什么惊天动地一鸣惊人的作品。但这种来自于专业作家的指导和体验无疑是文学创作的助推器,可以让他们少走不少弯路。
课堂上不一定就能教出作家,可人生历练也未必就能让作家脱颖而出。严格来说,我们不必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作家班的同学,甚至唱衰他们、将他们一棒子打死。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那些出身草根出身苦难的作家实际上并不多见。
一名好的作家,既需要人生体验,也需要理论指导,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一名作家早期可以靠人生体验写出一两部优秀的作品,可要想提升一个层次,势必会学习文学创作的理论,接受专业的指导。文学创作专业硕士严格来说只是接受专业的文学创作理论训练,如果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当然还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总之,不要一提到“作家班”就马上想到一定要出大作家,大文豪之类的,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不是?(关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