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隐私不该是“奢侈品”
一位朋友买了套商品房,本来是喜事,没想到烦恼接踵而至——不断有公司和个人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需要装修或出租,让他不堪其扰。他纳闷:我的手机号,还有我买房的信息,这些人是怎么知道的?
相信在当今社会,不少人都有类似的困惑。在我们身边,没有接到过推销电话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一些来电者还能说出机主的姓名,让人不禁胆战心惊。这些骚扰电话,不仅浪费了我们的时间,也扰乱了我们内心的安宁,让我们有一种被偷窥和被捉弄的感觉。但悲哀的是,我们对此除了生气,似乎无能为力。
毫无疑问,身处信息融合的互联网时代,公众的隐私和隐私权正面临着严重挑战。每个人的私人信息都可能不经意间被泄露、被搜集,为公司或个人利用。 最近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名女子将谷歌告上法庭,原因是她在谷歌街景中发现了自己坐在家门口的图片,关键是当时自己穿着低胸装,乳沟暴露无遗。虽然谷歌方面辩称,这张图片在拍摄时做了模糊处理,但这位女子最终还是胜诉了。她的辩护人称:“任何人都不应该失去自己的隐私权。”
的确,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任何人都不应该失去自己的隐私权,因为它关乎人的尊严、自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说得好,“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座思想、感情、幻想和冲动的丛林,如果毫无保留地全都公之于众,那么文明将无从延续”。但吊诡的是,在今日中国,它有时竟成为一种奢望。这当然不仅仅源自技术手段的冲击,也和传统观念有关。
还是我的一位朋友,一天,兴冲冲地给我打电话,说他的QQ号被抽中大奖。我告诉他这是骗局,本人也“中”过两回,但他竟不为所动,仍按照人家的要求提交个人资料,直到被要求汇手续费,才“悬崖勒马”。我问他:不怕个人信息泄露吗?他大大咧咧地说:我的信息没什么好隐藏的,他们又能把我怎么样?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我的这位朋友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尚且如此,国人的隐私意识淡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隐私意识淡薄,或许和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模式有关。费孝通先生曾将这一结构表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以此表明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血缘关系的投影”——地缘关系。在这一结构中,个体的独立意识是不被鼓励的,隐私意识和隐私权之类就更是闻所未闻。今日中国和传统社会相比,当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差序格局”并未消亡,以个人血缘、亲缘、地缘等自然关系和“同乡”、“同学”、“同事”、“会员”等延伸关系为依托,“关系社会”、“熟人社会”仍大行其道。
或许正是因为缺乏文化的支持,在中国,民法并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显然,隐私权作为一件舶来品,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法律制度中,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们今天的时代,私人生活正在被摧毁……生活成了一块巨大的透明玻璃,而这可能成为所有现代社会的趋势。”米兰·昆德拉曾如此描述上世纪80年代。30多年过去了,他的话似乎正在变为现实,但我们也许还不至于太悲观,我相信,人类依然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来找到应对的办法。若干年前,银行里的“一米线”还是新鲜玩意儿,今天,大家已经安之若素;若干年前,我们问女性的年龄,不觉有丝毫的不妥,但今天,稍微受过点教育的人都知道,它是文明社会不成文的禁忌。这些,难道不正是我们社会的进步吗?
隐私迟早会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的,我相信。(刘颖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