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文化评论:站在喧嚣的路口
欧阳
//www.workercn.cn2014-12-2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我们把文学视为一切艺术的母体,那么,承载时代风貌的重任势必落在文学作品的肩上,然而是不是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呢?就像时代风貌的反映一样,广域场景的答案是无法给出的,就文学永远是一个原创的旅程而言,与其期许文学应该是什么样,也许审视一下目前的文学影像可能更有现实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路口,过去的一年里,网络文学依旧火爆,新近的财富榜单继续保持升势,在财富概念的背后,静观的人可以看到小说点击量的攀升,对此,当然可以认为是小说读者的增加,然而在精英视野里,这并不是乐观的景象。从莎士比亚或者说《红楼梦》以来,文学作品呆板的类型化人物和性格终于被个性化的复杂心理和现实社会的人文思考所取代,想不到如今在网络里重出江湖,而居然受众广泛,这不是进步。在这一年,网络作协走上发展之路,但网络小说中机械的角色依旧横行,如像《小时代》电影延续下来的幼稚情绪。人心、社会,在今天即使没有更复杂,但绝没有趋向更单纯,“网络思维”的年青一代习惯了虚拟游戏的任性,他们真的不知道现实社会没有“复活”的机会吗?文学作品引导后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的启蒙意义是如何弱化的?或者说怎么会步入逐渐消失的境地?谁会思考?谁在思考?

  理想不是作为秩序被构建起来的,也不可能基于秩序的规范得到重建,无论是关涉社会中的地位,还是经济关系,理想都不是一种行为规范,虽然人们可以将之看作促成行为规范的推力。传统意义上,文学作品应该都出自梦工场,诗人的自杀却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些接近匠人的工具理论,自杀不是厌世至少也是逃避。无论是因为理想的破灭还是其他原因,我们都应该为这一年三个自杀的诗人感到惋惜。但是现实生活的趋避者,是担不起重任的,那些“鲁迅文学奖”旗下吵嚷着得票多少的投票者和竞争者不也是如此吗?当评审者和被评审者都忘掉荣誉的时候,“梦工场”和集市有多大的区别呢?

  这一年马尔克斯走了,这个被认为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人留下一个疑问,为什么是他而不是人们曾经趋之若鹜几十年的苏俄文学?如果说是雾霾使我们不敢想象安德烈孤寂地躺在山坡与静夜的星空相伴(《战争与和平》),那么在《静静的顿河》面前,中国不识字的“格里高利”们却谙熟宏大的思想,甚至出现拿枪都手抖的农民消灭几十个日寇的神剧,确实有些吊诡。魔幻成了很多人逃避的堂皇理由,我并不认为个人梦幻中乡野的胡思乱想可以拯救当代的青年,中国也不是颁奖老外臆想的那样。玄幻小说的确幼稚,但那只是消遣,“逃避”的故事不是更颓废吗?好在还有巴金,在他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仍然难以忘记他。

  虚构也好,写实也罢,大家都同意文学源于生活,就像打工文学,现实场景的生动描写和真切感悟非亲历不能够,大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圈子”里,打工文学获得了应有的荣誉。遗憾的是,同以往一样,过去的一年中,以打工者为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感觉在描述自身诉求的同时,仿佛仍缺少一点宏观的思考和广域的视界。一个群体自身的意识在文化上的自我关注是必然的,尤其是在被流行文化或者说主流文化忽视的情况下。然而,一些时候自我关注难免附带“自我隔离”的倾向,这多少有些让人担忧。日渐成熟的打工文学是否应该把打工群体置入整个社会环境中来描述呢?文化上的自我实现、自我教育,必须融入社会和城市的文化环境。

  置身经济社会,终归还是要说到钱的事儿。稿费终于在年内涨了,有高兴的作者,也有不满足的。我是比较孤陋寡闻了,不知道有没有稿费催生的传世杰作,知道的言语一声,我很想知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