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陋室观复:一个判断智慧和愚昧的标准
欧阳
//www.workercn.cn2016-01-1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年末总结,友人郁闷,衷肠一吐方知是批评之故。看郁闷君憋屈走样,估计如果可以,他不灭了批评者也要将他们的嘴缝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知愤懑何来,也许是为官太久,习惯了将阿谀奉承当作赞美,或是归批评为贬斥,要不就是面子有损,于上无光?具体就不得而知了。

  要说呢,等级身份之下人人都没有尊严,面子何来?再者相反意见往往是别样视野,有益无害,就算批评者无知,聪明人何至于恼怒?

  只是被批评者更愚昧吗?

  官场陌生,瞎猜有害,假如众生都不喜欢指手画脚,没来由的领受指责应该不容易欣慰吧。所想如斯,又觉得聪明智识们似乎喜欢批评,可是在智慧与无知之间却很难辨识,智者蠢事不断,愚者春风满面,何者为智,看得明白吗?不知道智商是不是这种疑虑的产物。

  当今人们已经熟悉将智商数字化,如此这般是否科学就不知道了,不过说到聪明绝顶的家伙,共识还是多于分歧,比如很多不同的版本都将图灵和维特根斯坦举为人类顶尖智商十杰之一,尽管没有他们智商到底几何的测试数据。

  鉴于他俩的胡思乱想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没有“数据”也位列十佳自然没什么异议,有意思的是,与那些时空有别、各自玩乐、互不相识的十佳不同,这两位居然会在一个教室里猜拳斗嘴。想到这幅西方文化视野下史无前例的风景,无聊的时候便多了几分娱乐幻想:聪明绝顶的人之间会如何相待呢?是蔑视,还是谬夸呢?

  想多了,他们之间有否评价,或是日记里是否写有关于对方的文字,俺没刨出些许根须,出于好奇,且堆砌些散乱故事。据说作为学生,图灵经常看不起维老师讲授逻辑不得不牵扯到的数学教案,而维教授则针锋相对地驳斥图同学数学逻辑背后幼稚的语义描述,如此等等。

  总之两人经常是旁若无人地在教室里对攻不已,奇怪的是,图灵还是喜欢去上课,而维特根斯坦对“吵闹”亦是乐此不疲,以至于某一天教授进门发现图同学不在,于是宣布今天的课不必上了,这对其他同学来说,言下之意也许就是反正你们也听不懂。

  维老师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当初被他整得头大的罗素老师曾经写了一本书,出版之前叫时常课堂吵闹的他学习一下,结果罗教授被告知其书系胡说。为什么呢?维同学咕噜半天罗素也没明白,最后教授认为,虽然不明白,但感觉维同学所讲可能有道理,结果这部书未出就寿终了。

  叙述的真假不去管它,聪明人喜欢争吵吗?显然不会,要不罗素就不会头大,维老师特别看重的图同学到场也不是因为吵闹,在智慧之间,也许就是这些超出即成思维认知的东西,棒喝了超常智商的大脑,使之更上层楼,如哈耶克和凯恩斯之间的论争。所以聪明人乐意批判,也喜欢被批判,甚至因为对此的执迷而变身为好斗的“莽汉”,完全不顾及自身风度。

  反过来看愚钝而自觉聪明的人,就很不喜欢别人指出不足,比如像我这样曾经以“万事通”为奋斗目标的家伙。怎么说呢,无论是在行为,还是在认知、思想等方面,如果遇到完全不懂的东西,倒也可以假装谦虚地聆听,或许还有静夜苦学灌装点水墨的时候。一旦识得一瓜半枣,他人再想充大就得掂量自己的力量了:诸如拳头的硬度、声音的大小,或者是话语权掌控等。这是俺不太懂的玩意儿。

  口气大了,其实此种人罕有,如真有也轮不到我类草民。再说假如不是批评,而是进一步粉饰,都感觉良好,哪能没话语权呢?

  现在社会环境比较自由,很多人也喜欢这、那都评论一下,更有心思重的将批评 “恶意、善意”地进行分级,一些因之碰壁的人还自己郁闷起来……想想大可不必,毕竟绝大多数人终归没有愚笨到固执于一维取向,再说心理平衡不是坏事,想到卡耐基都认为智商于成功就那么回事,所以呢,与其琢磨主动寻求批评的聪明人怎么对待批评,不如弄清楚谁是“愚人”——对无知者的批评可能会是更愚蠢的行为,除了增加社会矛盾,还能改变什么呢?

  面对无知的人和现象,要是不能在批评之外做点什么,那还不如少吃点,以免整出声响来污染了空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