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陋室观复】您是谁,还是谁的谁?
欧阳
//www.workercn.cn2016-08-0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凡能说的都可以说清楚,凡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朋友家的小后生不知道从哪里读到这个句子,问具体是什么意思。

  虽然名义上学过哲学,实际上也细心读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以及一些相关的评述书籍,但说来惭愧,书,基本不懂之外,也没明晰教授所言的确切所指。要以我的理解,大概就是语言文字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有限性制约了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或者是语义、逻辑上的不严谨,阻碍了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故而,对那些不能说的,如果不能“神会”,不能通过心灵层级的领悟来达成辨识和理解,那最好还是闭嘴。

  是否可如此解读,本人并不是很清楚,又或者说这是在解释“不可言说之事”。实际上,对国人来说,难解的怕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学问,其人其事也有很多和咱们“传统文化”相左的味道,比较起因简练而复杂难懂的学问来,庸俗如我之徒对其行为做派也有很多疑惑。

  据说维特根斯坦对《哈吉穆拉特》失常地酷爱,这本托尔斯泰的小书不知道什么东西吸引他。异样的事件还有战俘营中的大家公子。

  按东方的传说,大家闺秀不说了,出身名门一定是气质、派头都看得出来的。可这位洋公子哥却有点怪。被俘后,很长时间段里他一直热衷在战俘营和一名普通工人家庭出生的哲学爱好者讨论哲学问题,爱好者感觉他“和自己一样,是普通家庭里的一员”,直到后来两人说起艺术来,勃拉姆斯、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担当家教的事“泄露”,边野小处的工人子弟才大吃一惊:

  你就是维特根斯坦家的维特根斯坦?!

  是啊,就是那个奥匈帝国的世界首富,不影响财务状况就可以“独立”赞助高尔察克和苏俄政权在数千里摆开战场的维特根斯坦。身为其子,先不说维教授是不是让人失望,老财主和大师的教育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怎么能连一点基本的“素质”都没有在举手投足中展现出来呢?

  更让人不解的是,他竟然会有忧虑下顿饭的窘况。他曾写信给朋友说再找不到工作就吃不上饭了。家姐获悉此事后很是感叹,姐夫,也就是那个因什么战争胡说知名东土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公子,知道事情原委后决定救助他。但当姐姐的立即阻止了,说:别,那样弟弟很可能会隔绝和俺们的联系,因为对他来说,非自食其力的“嗟来之食”是侮辱。也是,家族那么庞大的财富,老维特根斯坦遗留下来的那么多财产,小主人都没要,又怎么能接受罗斯柴尔德的那点细毛毛呢?!

  这些都不是摆拍和表演故意做出来的姿态,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做点什么,不能够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存在,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家族的财富,当然还有罗斯柴尔德“行长的施舍”是不该属于他的,因为那不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

  这是大道理了,有些空洞,有点宗教宏大色彩的意思,可能和缘起《哈吉穆拉特》,延伸到宗教神性执着是一脉相承的。有人说信仰是要通过实际的行为来传播的,也只有现实的行动,而不是口头的高尚布道,才能证实内心的信仰是否为真,所以他才那么坚持。

  作为世俗的人,我觉得换一个角度应该更好理解,既然在江湖行走,显然需要独行侠自身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只有自我本身的行为方能表明自己还活着,就像华夏热衷的武侠,行走江湖需报自己的名号,否则,仅仅号称是哪个门派、哪个老头的徒弟之类,琅琊榜上就不知道如何书写大名不是?

  维特根斯坦是维特根斯坦,而不是维特根斯坦的儿子。这不是钱财的问题,也不需要拿到尊严的高度来演绎,但至少应该存留个人立足现实世界的事迹,也可能是信念,所以维特根斯坦教授才说: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说到感觉,以前看到故事说玛丽莲·梦露的棒球大侠丈夫之所以选择离婚,是因为走到哪里,人们都说他是梦露的丈夫,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实在是让他难以接受。初时觉得有点搞笑,现在看确实有点余味:梦露的丈夫多了,谁知道你是谁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