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一些机构针对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无门槛”、“无抵押”、“高额度”,只需一张身份证,快速到账。当然,对于缺少金融信贷信息、缺乏法律意识、不谙世事且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陷入信贷陷阱,甚至为此背负高利贷的情况已时常见诸媒体。
近年来,针对高校学生的网贷平台已经达到三位数,在校园里,相关广告卡片经常可见。校园贷的无序扩张和野蛮发展,有待于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整顿。不过,校园贷火热的背后,另一个问题则不容忽视,为什么手头紧缺了以后,大学生不去求助于正规金融机构?或者说,为什么面对大学生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似乎并不动心?
在实际中,在动辄占地几千亩的大学校园里,商业银行的布点远不及居民区和商业区。由于种种原因,银行业务对校园群体的覆盖,往往仅仅局限于学费缴存的卡片,并且常常被一家机构垄断,更不要提及其它金融机构了。
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布点情况进行分析, 会发现不少商业银行的人工网点,往往分布在两类地区,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新建小区里,新业主们的房贷需求是不容小觑的,高涨的房价也让还款风险降低。根据央行数据,2016年,住户部门贷款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了5.68万亿元,为增幅最大的分项,相比之下,校园贷的百亿级需求只是小数。另一类则是老旧小区,不要小看了住在这里的离退休老人,他们贡献着相当一部分个人存款和理财数额。
要么能借能还,要么能存能买,学生们两个都不沾边。毕竟,千百元的生活费和几十几百万元的房贷和理财相比,不值得一提。
银行尚且如此,其它金融机构如保险、券商、基金亦然。在金融机构看来,校园金融服务产生的业务量较小,但投入人力、物力却不小,加之学生作息时间和消费模式与工薪族、离退休人员不同,更提升了业务拓展难度。而今,银行业竞争加剧,对于业绩压力巨大的分支机构而言,尽管知道大学生是未来的消费群体,潜力巨大,但与其着眼于四年以后长远布局,不如完成眼前的指标。更何况,很多大学生是异地上学,银行不了解其个人以及家庭的还款能力,毕业后可能异地工作,“栽培”多年的业务也可能最终“做了别人嫁衣”。
正因如此,银行不愿做的“小业务”、“小市场”,才被各种网贷平台“趁虚而入”,没有了正规军,山中猴子便做了大王,各种违规情况也就随之出现了。更为关键的是,包括小额信贷、小额理财业务在内,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大于金融机构,而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机构进行金融业务时,他们离银行也就越来越远。毕业以后,他们也不会像父辈们一样,进行较多的银行业务操作。
今天的大学生,很可能就是明天的VIP 客户,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金融机构进校园,绝不是设个摊位办卡那么简单。一方面,要着手开发适合大学生群体的金融产品,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小业务”入手,开拓渠道创新机制,真正留住学生群体的心,让他们在毕业后,依然能成为银行的客户。
所有的大业务,其实都是从一个又一个的小业务做起的。
左中甫:开放校园体育设施需制度保障 2014-01-23 |
张玉胜:“产权房换廉租房”,民生工程缘何... 2015-04-13 |
张玉胜:“产权房换廉租房”,民生工程缘何... 2015-04-14 |
金 平:既要看压力,还要看潜力 2015-10-23 |
民生视点:“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在警... 2015-11-15 |
“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在警告谁? 2015-11-15 |
“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在警告谁? 2015-11-15 |
培养技能人才仍然任重道远 2016-01-08 |
华尔街已难像过去那样“呼风唤雨” 2016-06-14 |
南方周末刊发年终长篇特稿:十八大以来这四年 2016-12-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