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地铁如何“开往春天”?最近,杭州地铁一号线始发了一辆特殊的“乐评专列”。印刷成红色的车厢里,印写着各种网友的乐评,脑海中的音符律动,使阅读触发联想出的旋律。封闭的空间里,乐评开发出的全新维度,为乘客开放了更多可能。在江南的春天里,由地铁引领,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音乐的温度。
与文明一样,文化也不单是创造出来,同时也是被开发出来的。农民在田野、工人在车间、政治家处庙堂之高,同样可以创作出“诗和远方”。但是,这些创造却不一定来自基因,而可能仅仅是心中的一颗种子被生活中某些“意外之举”开发、打动,而孕育出来的心灵的力量。记得在一部德国影片《他人的生活》中,特工偶然从诗人那里听到了描写田园的诗歌,唤发了他对人性的思索。如果不开发交流与互动,如果一辆地铁只被限定于它的实用功能,那么地铁文明也就只能是干巴巴的规则和秩序,而难以融入城市文明的洪流,使具体的乘客和他所居住的城市,每次的通勤都仅仅是“擦身而过”。
三年前,北京地铁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在不同时段、不同的地铁站播出古典乐,曾广受好评。文学艺术和实用功能冲突吗?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文艺并非全民性的,而是高于生活,远离现实的东西。然而,实际上,文学艺术的功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绝非空中楼阁,仅为品味和趣味而存在。不同时期的古典音乐既代表了严格的秩序和理性,也可以充满澎湃的激情和浪漫的冲动。北京地铁以拥挤著称,但音乐的格律对地铁文明秩序的形成,相较于管理人员的广播,或许更加春风化雨。对于上班族来说,与其低头看着手机上自己都不相信的心灵鸡汤,不如注入古典音乐悄然带来的正能量,也更能使人在不知不觉间“元气满满”。
同样的,“联通”的概念,或许也不仅仅存在于物联等实业层面,一切联通的终端都是人,杭州地铁的乐评,绝非只是文艺青年的“矫情”或地铁文化的噱头。通过乐评,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或许有了一种交流的可能,一种虽非言语,却会发生潜在共鸣的可能。乐评虽然是在评论音乐,但音乐却不过是一种手段,这些在众多评论里获得最多点赞的评论,开发出来的仍然是文艺对生活或喜或悲的体悟与思考,而在会心一笑或蓦然回首间,地铁车厢里的人们,或许也就真正能够具备一种情感向度的联系,这种联系交融出来的种子,终有一日,将会灌溉出地铁文明或城市文化的参天大树。
秦开美转正,其他代教呢? 2014-06-18 |
冠名市场化 2014-07-14 |
戚 伟:别拿别人的命“开玩笑” 2014-08-14 |
张 铁:在广袤大地追寻精神原乡 2015-08-04 |
汪 莹:地铁禁饮可以有,执法不能“叶良辰” 2015-09-29 |
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 2016-01-25 |
燕山快笔 2016-03-30 |
呼唤文明 就别唯我例外 2016-03-30 |
谁该对“开不进春天的列车”负责 2016-03-30 |
从政府工作报告聆听中国经济春天的脚步 2017-03-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