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日媒体报道,对经济环境十分敏感的小微企业,时下正在面临不少成长痛点和难点。打通政策营养在运输到小微企业这些国家经济体系“毛细血管”过程中所遭遇的不畅,需要各方从何处着手?一些地方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启示。
小微企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容纳就业的生力军。数据显示,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保护小微企业,就是稳增长、保就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接连出台支持民营经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小微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截至去年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3%。同样截至去年10月末,小微企业减税1860.89亿元。
但现实中,诸多政策红利并没有惠及每一根毛细血管,营养在运输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堵点。
能否找到资本的支撑,是很多小微企业存活与发展的关键。以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为例,银保监会去年6月份提供的数据显示,有贷款的小微企业是660万户,约占正常经营小微企业总户数的25%。这个比例显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问题出在哪儿?不得不承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是否愿意且能够承受小微企业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促进大中小银行形成服务小微企业的合理分工机制,也是相关政策要研究的问题。还有,一些中介机构帮助小微企业更便捷地到银行贷款,却收取较高的服务费,导致一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并未降低等等,都需要相关政策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更重要的是,每个企业所处行业不同、所处成长阶段不同,自身需求也会不同,最大限度地一企一策,才能做到雪中送炭。比如,一些银行针对初创期企业提供快捷的结算服务以及投融资服务,针对成长期企业提供便捷的财富管理和融资服务,针对成熟期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分段服务,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不同阶段的燃眉之急。
此外,创新扶持方式,借助科技力量,能更加有效地帮助政策落地。比如,一些银行不仅给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还与媒体机构合作推出线上课堂,既“扶贫”又“扶智”。课程做好了,可以吸引更多小微企业客户;小微企业经营改善了,坏账率也会下降。
还有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企业的订单、货运、纳税等时效性更强、质量和敏感度更高的交易数据,较好地解决了财务报表数据不真实、披露信息不充分的问题,解决了银行很难透过小微企业现有财务数据来准确判断其还款履约能力的问题。
类似的经验和做法都值得相关地方认真研究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四次创业潮的经验表明,政策利好是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催化剂。同时,那些真正能勇立潮头、发展壮大的企业,都要具备在逆境中奔跑、适应形势的能力。“毛细血管”最终成长为“主动脉”,关键还要靠小微企业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