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成明星——价值标杆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涌现出很多令人钦佩的抗疫英雄。偶像就在我们身边,人们相信他们的专业判断,礼赞他们的职业操守,视他们为标杆。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说,很多科研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基层工作者成了“网红”。一场疫情,检验着每个职业的成色,也锤炼着时代的偶像观。当今社会日渐多元,更多的人关注、推崇甚至追逐钟南山这样的“明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希望社会各界能进一步引导年轻人树立崇尚实干兴邦、乐于奉献的新偶像观。
◇“宅经济”走俏——大有可为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各类生鲜外卖、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流量大增而催生的“宅经济”,凸显数字经济有利于保障当前生活生产稳定有序进行,减轻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各地应以抗击疫情为基础,加快数字政务基础项目普及,加快县级政府数字政务建设进度,推动数字政务由基础型1.0版向智能化2.0版加快转型,实现更多“事项联办”和“一次也不用跑腿”。我国数字政务和数字经济经受住这场大考,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这场大考,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停课不停学——新的挑战
“停课不停学”工作牵动整个社会,有的老师感慨:“明明是老师,非要逼着人去做主播,心累。”如何适应、掌控这种教育新样态,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大问题。
光明日报评论指出,“停课不停学”不是要逼教师做主播当“网红”。教师应该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从个体差异方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还应该扮演好“导购”的角色,指导学生做好内容选择,提高教育效度。也应该扮演好“学伴”的角色,成为学生倾诉、分享或求助的对象。特殊时期的教育形态,对教师的“导”和“伴”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米“安全线”——为己为人
为防疫需要,火车站出站口划出一米安全线,防止出现接站拥堵;商超收银台前大家自发排起间隔一米的队伍,避免聚集……
北京日报评论指出,最大限度做好自我防护,维护公共安全,需要人员交互保持安全距离,这是科学战“疫”的需求,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用细节的改变,直面严峻挑战,这或许是疫情之外,我们得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短短一米的距离,彰显出市民的文明,夯实着城市的安全感。
◇租客回家难——科学管理
返程高峰到,社区防控严。前有春节返乡期间的“谈鄂色变”,有物流司机的“高速囧途”,现在是外地租户不让进门了,不少“北漂”“上漂”“杭漂”正在遭遇尴尬境遇。
央视网评论指出,排外,排的是病毒,而不是人的籍贯和身份。防控疫情,措施严格可以理解,但一些社区在用低效的忙碌,掩盖管理的本领恐慌,堵住大门和外地人是最省事的法子。然而,不能把运气赌在社区一环上,况且社区少有应急训练和处置能力。长远看,需要有广泛适用的社区防控指导规范。
◇上班很焦虑——大可不必
“我梦到发烧了,上班后接触的人更多。该怎么办?”连日来,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但有些返岗复工者过度紧张焦虑,既给身体造成负担,也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广州日报刊发评论认为,疫情面前,紧张烦躁属情理之中。对于返回岗位的人来说,科学理性一定比过度焦虑更加有效。千万别因“伪科学”作乱,慌了自己的阵脚。每一个返回岗位的人,都是战场上的生力军、战斗员,既科学防疫,又甩下心理包袱,全身心地把工作做细做好,一定会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吴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