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翻开微信朋友圈,一条评论颇为打眼:“当2020的体育节目已经回顾到2016”。寥寥数语,似有深意。
这位朋友来自电视台,他的话未有明确所指,但已经隐约透出疫情期间,电视体育节目深深的无奈。
的确,疫情给体育带来的冲击太大了。面对全球赛事的停摆,无所适从的不只有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还有体育媒体。
出版周期较长的纸媒,或许更好自救。它们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可以采写人物,讲述励志故事,还可以介绍健身常识,为受众提供居家锻炼指导。
它们当然也需要最及时的赛事资源,但相对以影像呈现为主的电视台来说,纸媒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它们也在等待,但可能远没有电视台那样焦虑。
自从疫情发生后,我看中央五台的时间明显减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也有同感。因为,他们现在所能提供的节目,基本以回顾为主,2019年回顾完了,就再往前回顾。当2020年的体育节目已经回顾到2016,那就只能再往前追溯一个奥运周期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观众喜欢这些回顾,但据实讲,人还是愿意生活在当下的,喜欢向前看,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何况,体育比赛最核心的魅力,是悬念,是未知。
通常情况下,人们似乎不必反复去看一场已经知道结果的比赛,除非是进行专业研究,或是对该场比赛和相关运动队、运动员,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除了没有新鲜的比赛(总不能直播一场白俄罗斯的联赛吧,那感觉有些怪怪的),体育电视台的新闻,似乎也没有原来那么有趣和丰富了。毕竟,与疫情直接相关的体育新闻,可遇不可求。
运动员的训练生活,对东京奥运会的展望,已成为当下体育新闻的主体,这可能是一种无奈。准确地说,训练生活也不是硬新闻,而不过是运动员的日常。
而随着东京奥运会的延期,提前一年的“展望”,似乎也急切了些,意义也不大。
倒是应运而生的健身版块,有些创新,但我也不知收视率如何。因为这方面网上资源实在太多,电视台的竞争力一定会大于网络?也未必。
但如果积极一点看问题,我们或许还要感谢疫情,因为它让电视新闻更专注于运动员的日常,了解他们金牌背后的付出。
比如,跆拳道名将吴静钰的无影脚是怎样炼成的,通过电视新闻,我们终于有了个感性的认识。这种信息和影像的传递,显然是有趣的,有益的。
电视台的窘境其实也不只是中国独有:ESPN(娱乐与体育电视网)曾史无前例地连续12小时转播电竞赛事,为吸引眼球,ESPN当家主持史蒂芬·史密斯在节目中还为自己与嘉宾套上了婴儿脸的滑稽滤镜;“皇家马德里TV”4月的节目单里竟然包括了多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而且这些影片流派不一,大多与体育毫无联系。
为了缓解疫情的冲击,ESPN不得不亮出压箱底的家伙,提前播出还原乔丹及公牛王朝最后光芒的十集纪录片《最后之舞》(原计划六月播出),结果还真不错,前两集即以610万的平均收视人数打破ESPN纪录片的历史收视纪录。
然而,“篮球之神”也只能支撑五周,这之后的日子怎么过,估计他们也无暇顾及。
当然,积极的信息也不是没有。
比如虚拟赛事,便趁势大干快上,网球、F1、篮球等有成熟游戏支撑的项目,尤为突出。参与其中的不乏著名选手,也在线上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由实体而虚拟,由线下而线上,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总归是聊胜于无,不仅推广了项目,还带热了电竞,也算得上是一种出人意料的双赢吧。
所以,面对旷日持久的赛事真空,我倒觉得也不必太过悲观和焦虑。
一方面,我们对人类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赛事回归,只是迟早的问题;另一方面,赛事停摆,对所有人来说,也是一种冷静思考的机会,我们正好可以借机反思过往、矫正错误,丰富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并以实际行动让体育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们当然需要回顾,但温故还需知新。回顾,提醒我们珍惜;回顾,启发我们思考;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