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文化宫从走出低谷到焕发生机,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需要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智慧。其意义并不局限于地理空间上的“刷存在感”,更体现出工会打通、拓宽服务职工的每一处可能空间的态度和决心。在更广泛的领域,工会对职工的关爱与服务,就是需要这种“及时在场”、精准到位。
清理整改工人文化宫的整体出租、承包行为,由用活存量资产向做大增量资产转变;挖掘职工群众需求,建立文化宫联合会,“自助”加“点单”烹饪文化大餐;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上级补助为辅,推进工人文化宫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将工人文化宫的服务由提供场地、设备延伸到培训文体技能……12月24日《工人日报》报道了多地生动而鲜活的工人文化宫“变身记”,通过改革创新,多地工人文化宫努力回应职工期盼,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
工人文化宫是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文化活动、提高职工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它承载着无数普通职工业余参加学习及文体活动的美好记忆,不少人甚至有着深深的“文化宫情结”。一段时间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些地方工人文化宫经营困难、特色渐失,整体外包、出租的“以商养宫”模式成为无奈选择,曾经辉煌的工人文化宫一度走向迷失。
近年来,一些地方工人文化宫突破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痛点、难点,实现成功转型。其中,有的工人文化宫坚持“工”字特色和公益性,建立起更稳定的制度保障与资金支持,文化宫的活动更加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服务庞大的职工群体。这一过程正是新时期工会文化活动服务职工新模式的探索过程。梳理个中经验得失,为工会服务职工工作带来诸多启示。
首先,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在传承中创新。工人文化宫被称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无论外在形式怎么变,为职工的学与乐提供更好服务这一原则不能变。面对企业和职工群体的多元文娱需求,一些地方的文化宫不再一厢情愿“想当然地安排布置”,而是尝试让职工为自己做主。比如,在长春,企业“点单”,文化宫依单筹备,直接将剧组、培训班开到厂矿和车间。这种“订单”式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提升了服务的匹配度与职工的满意度。
其次,要调动多方资源,联合各方力量。工会工作不能仅靠工会单打独斗,很多时候需要多部门、多层面的协同配合。在福建,工人文化宫的建设与管理被纳入省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的议题,在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度和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文化宫的建设发展拥有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和能量。此外,吸引有热情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参与,邀请、吸纳职工群体中的优秀人才献计献策,与兄弟同行开展经验交流等,也是工人文化宫提高服务效率的明智选择。
此外,要在融入市场和坚守公益中寻求平衡。一些地方工人文化宫转型成功,都是既坚持了工人文化宫的公益定位,同时也积极借鉴时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改变了文化宫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包括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思维,让职工文创活动更有参与感和互动性;重视和加强文化宫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各地文化宫建好搞活贡献智慧和方案等等。
工人文化宫实现“华丽转身”,是当下工会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工人文化宫的建设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工会
服务职工能力和水平。工人文化宫从走出低谷到焕发生机,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需要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智慧。其意义并不局限于地理空间上的“刷存在感”,更体现出工会打通、拓宽服务职工的每一处可能空间的态度和决心。在更广泛的领域,工会对职工的关爱与服务,就是需要这种“及时在场”、精准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地工人文化宫的成功转型是一次良好契机,各级工会组织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提升服务意识、磨砺创新品质,从而更好地迎接工会改革发展中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