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追求利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不仅难以长久,且代价巨大。为社会解决问题、把企业生存发展融入家国大事大势,才是明智选择。公平、等价、有偿、诚信——疫情过后,谁坚守商业文明给自己加了分,谁透支商业信誉给自己减了分,不难辨别。
课外辅导线下改线上了,授课质量能保证吗?健身会所暂停营业了,会员卡能延期吗?理发店关门了,存进的钱会不会打水漂?3月15日,中消协发布了疫情期间消费者维权热点问题——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涉“疫”消费者投诉18万余件,其中近半涉及价格问题,预付式消费纠纷明显增多。
今年的“3·15”,人们的关注更多聚焦于与疫情有关的商品、服务和交易——能买到品质合格、价格公道的防疫用品吗?提前订好的酒席、酒店、旅游、机票,能便捷地退掉吗?如果预付费商家如健身房、洗车店等借机跑路怎么办?有些答案不容乐观。口罩,有的价格飙升、品质难有保证,有的商家空手套白狼,纯属敛财欺诈;有的酒店,拒绝退订;机票,不少人1个月前申请退票,至今未收到退款。
疫情之下,上述纠纷本不该发生,因为法律规定很明确。全国人大法工委在2月10日新闻发布会上,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性质给出了权威解答——“当前我国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疫情防控措施。对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意味着消费者和商家有权解除合同,且双方都不用承担违约责任;消费者可以要求取消未成形的交易,要求退回已经给付但并未完成的消费款项等;商家如果因此延迟交付某些订单,不算违约;商家和消费者可以协商变更合同条款,如果协商不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具体纠纷当然还须具体分析,但总体的思路很清晰,即新冠疫情之下,商家对消费者的退票退款取消行程等要求,应该积极回应、解决。不少地方针对新冠疫情下的合同履行问题出台了相应规定,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做法只能激化矛盾,而依法依规办事才是明智选择。
一些商家借“疫”生财、随“疫”乱为,一方面是逐利的本性,想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利润扩到最大,另一方面是不懂法,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没有预判,对法律没有敬畏,甚至可能以为“国家忙着抗疫,没空管”。
疫情之下,企业的正确经营姿势是什么?
有的国企多方筹措、“跨界”协调,迅速打通了口罩生产产业链,在加油站搞起了无接触“安心买菜”服务;有的电商平台在配送员人手紧缺的春节期间,推出“共享员工”、无接触配送;有的企业老板涨几倍工资留住员工或者急召员工回来上班、加班;有的企业通过减免租金帮扶中小商户……这些企业不仅没耽误经营和赚钱,还赢得了良好口碑。
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行业巨头,小商户比不了。事实上,据媒体报道,疫情期间,有地方烧烤店派员工每天驱车到多个疫情防控点,将100多份热气腾腾的爱心粥,送到防控一线人员手中;有的理发店坚持义务剪发,为一线民警、医护人员以及邻居等数百人解决理发难题。并不是要求所有商家都搞义务、免费服务,但诚信、守法总是底线。何况,今天商家提供的暖心服务,会被人们记住,这样的形象和口碑未尝不是最强的竞争力。
“任何一个企业的存在,应该都要能解决一定的问题,利润只是迟早的事。”“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有一个价值诉求,到底想干什么。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为社会贡献价值,这样的企业就不应该存在。”一些知名企业家的公开表态告诉我们,赚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在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与利润之间作好平衡和排序。只追求利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不仅难以长久,且代价巨大。为社会解决问题、把企业生存发展融入家国大事大势,才是明智选择。
“有商业的地方就有美德,有商业的地方就有法治。”疫情,也是检验商业文明水准的契机。公平、等价、有偿、诚信——疫情过后,谁坚守商业文明给自己加了分,谁透支商业信誉给自己减了分,不难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