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很流行,包括基于“互联网+”路径的种种。但这就像一场开卷考试,光翻书找不到答案,答案也不在各种文件中,每一个参与者既是答题者,也是出题者。就像凯文·凯利描述的那样,“一个问题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价值,生成的问题则越多”,“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创新是新时期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面临的机遇,也是考验,是深化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互联网+工会如何才能实用、够用、好用?
最近的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来自工会干部关于创新的各种思考。实践中,有令人豁然开朗的探索,也有不少迷茫与彷徨。
数字工会、智慧工会、云工会……归根结底,都是用“信息技术”武装工会,用“技术先进”来达到服务职工群众的“手段先进”,让更多的服务内容更快更好地抵达职工群众的身边。比如,湖南株洲市总工会在探索建设一个“像模像样”的数字工会过程中,发现“互联网+工会”并不是一道加法题那么简单——本质上,通过流程变革来实现内容为王,正是“互联网+工会”的本质,是为了更加彰显工会的组织优势,更加彰显工会的群众性和影响力。
在创新的语境下,有想法很重要,但从想到做,更是个考验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漫长过程。“因为互联网这件事情是基于技术而发展的,而技术的能量在某种意义上掌握在人的手中,它是中性的。”一位知名专家表示。对于试图加快“互联网+工会”实践的各级工会组织而言,让技术创新服务于工会工作的创新,显然是“互联网+工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湘南边陲的永州市新田县,是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过度带,县总工会把精准服务农民工与“互联网+工会”结合起来,主动融入政府的大数据中心建设智慧工会,通过大数据的优势来放大工会组织的服务优势,将“一户培养一名产业工人”工程精准投放到一家一户。
“智慧工会”的后台管理中心就在“智慧新田”的政务管理中心,共享政务资源和政府的大数据资源。在这里我看到“智慧工会”的震撼景象:点开一个会员名单,可以实时动态地检索职工的家庭状况、住房实景……政府的“网格化管理”与工会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工程实现了技术、数据资源共享。
“+”是一个符号,表达的是一种数学过程,也包含着深刻的逻辑性,对每一个演算者的判断力都是考验。“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坚守我们的判断力,而判断力的选择就是核心价值观。”一位知名的管理专家这样说。
是选择烧钱式的硬件投入,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还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更多地考虑用新技术承载新理念、新内容,这其实是如何看待“手段”与“目的”关系的问题。
看起来,有那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仿效,但真正能基于核心价值观进行判断,明确了出发点与归宿的创新,却并不多见。资料显示,在“双创”潮流中,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企业,成功率不足1%。也因此,凯文·凯利谈及互联网生态中的适应与改变时表示,“过程会痛苦不堪,其中定然会有泪水和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