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后的第一个周末已经结束。对考生来说,这是一个久违的、真正的周末。
轻松,是高考结束后永远不会缺少的话题,很多人会抱有一种想法——高考结束了,你的人生就轻松了。
或许,在40年前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这一点是成立的。毕竟,那个时候的高考录取率低到5%,只要读上大学,就意味着好单位、好工作、好待遇甚至好家庭都在前面等着你。但现在,当2016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9%,当毕业生找工作的现场人满为患,当大学生削尖了脑袋往前“扎”都不一定能站到时代前列,高考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有多轻松,更恰当地说,只是另一种开始。
我身边有很多大学在读的实习生,和他们聊天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高考结束后,他们大约有这么几种类型:“好好学习”型——因为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信心满怀,要在四年中甩开膀子,学出个新高度,目标直指硕士、博士:“胸怀大志”型——这类学生并不打算在学术上有多么深的造诣,但是,对于社会实践充满热情,或是奔向“500强企业”,或是投身创业:“愤愤不平”型——因为考试、填报志愿、录取的某个环节出现差池,没能实现理想,故此下定决心,四年后考研时再圆梦。
总之,一切都是高标准的。不过,往往不到一年半载,这些学生就会发现,大学,其自由、包容的程度绝非是“大考小考,考考连环;大分小分,分分要拼”的高中所能相比的。于是,很多人便在甜蜜、自由的大学空气中安定了下来。结果,大四的时候被问到“还记得大一时的梦想吗”?不少人只能羞赧一笑。
时代变了。当上大学不再“事比登天难”的时候,高考作为一个符号,它所承担的家庭意义依旧可以是“鲤鱼跃龙门”的喜悦,但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决不能只是“今朝放荡思无涯”的轻松,任何人也不该灌输给高三毕业生乃至所有学子高考结束就意味着“万事大吉”的错误想法。
以高考为分界线划分的两个时代,青年学子虽然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承载的使命依旧不变——成长,成才。
所以,高考结束的休整之后,准大学生们依旧要拾起过“苦日子”“紧日子”的思想。因为,数学卷上的函数曲线不会自己伸展为一条求得“真经”的通天大道,英语卷上的“现在进行时”也不会永远让你的高分自动进化为“永远存在时”。书本上的知识点你或许会逐渐模糊,但备战高考时,那种耐得寂寞、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良好品质,应该成为成长路上永恒明晰的标尺。
17年前,我高考结束的时候接到过母亲的一封信,其中一句话是“上大学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经历过、成长后才知道,与众不同的“新开始”真的是存在的。比如,同样都是考试,学校的考试只要跟“参考答案”一样就是高分,但现实生活的考试好残酷,它恰恰缺少的就是那份“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