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清晨的九寨沟县城宁静而温暖,白水江河激荡,环城高山凛然,飘渺的蓝天白云间阳光肆意,街上晨练的老人已开始了独享的“太极”时光,若不是九寨沟县城文化广场内密布的蓝色民政救灾帐篷,很难想象就在两天前,这座地处西南的旅游度假胜地曾被7.0级地震疯狂肆虐,距离县城不远的九寨沟景区内遍地残垣,各方力量进驻后的救援抢险昼夜未停,举国为之牵动。
景有多美,便有多险。有人说,地震是悬在四川人胸口上的一把剑,最疼的一次刺痛是9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而这一次,是九寨沟。灾情依旧紧张,新闻中不断变化的数据,再次把山崩地裂之痛赤裸裸摆在人们眼前。与此同时,令人欣慰的消息也不断传来。蜀人在此次灾难中不仅勇敢无畏,还把最大的温暖献给所有来客。
8月9日,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我一路跟随武警部队救援车辆向“前线”挺进,为沿途所见所闻激励动容。
时下,正是九寨沟的旅游旺季,在最短时间内有序转移游客成为最迫切的任务,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四川做到了——不到24小时,滞留在九寨沟狭长地带的近6万名游客被疏散至安全地带。亲历的新华社记者把这场不寻常的转移称为“奇迹”。
这是如何办到的?地震发生后,政府通过地毯式搜索,从全省调集力量保障游客疏散通道畅通,8000余车辆驰援;危急关头,村民不仅把所有的撤离机会都让给外来人员,还主动帮助游客搬行李、护伤员,为了安抚照顾还未撤离的游客,他们更是拿出自家的蔬菜、水果,同样面临余震威胁、财产损失,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照顾他人。
游客们要下山,救援车辆却必须争分夺秒地赶上山,于是,在进出九寨沟灾区的路上,不断上演着车辆的逆流交汇,每每此时,整车安全离开的人们都会朝着救援车辆竖起大拇指,这些细小的动作,触碰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拖着重型装备的武警救援车辆行走缓慢,期间需要不断休整队伍、维护设备,原本六七小时的车程走了近20个小时,沿途山路狭窄,却总能看到简易的药品急救箱、饮用水等物资,多次参与四川灾区救援的一位武警告诉我,这些都是当地百姓为过往车辆准备的。
坐在打头车的参谋长把“注意安全”重复了无数遍,大部队直至10日凌晨4时终于到达九寨沟县城,没有半分停留,便直奔地震核心区域的九寨沟沟口。
在四川记者站驻站3年,我经常听闻蜀人对灾难有着令人惊讶的“迷之乐观”,更准确说是“迷之豁然”。“面对灾难,难道真的不怕吗?”进入灾区后,我向灾区村民、游客、救援官兵问着同样的问题,答案不约而同——“怕啊,地震时腿都不听使唤,可是要先确保游客离开。”导游小泽说;“怕啊,生命多可贵,但这是责任,也是使命。”中铁二局抗震救援队队长陈贵虎说;“怕啊,可有这么多人在关心帮助我们,便更想守好自己的家园。”九寨沟县志愿者丽丽说;“怕啊,可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知道为什么就不怕了。”从无锡来的游客骆阳微笑着说。
虽然在40天前刚刚经历了茂县山体滑坡前线报道的历练,但此次只身前往7.0级地震的灾区,我也挺怕挺慌,但在过去紧张的24小时里,每当接到亲友同事的问候电话时,我都告诉他们,“放心,我在这里很安全……”
并非无畏,只是相信守望相助的力量。